守山护林三十载,他们战严斗寒,垦荒植树造绿林;他们防盗斗伐,以身为盾护林海;他们日夜坚守,巡山查患守青峦。
秀山自治县国有轿子顶林场茅坡管护站的7名平均工龄超30年的护林员,面对野生动物的威胁、恶劣的天气、盗伐者的侵扰以及孤独感的侵袭,他们坚守岗位,展现出极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用一生的坚守,将岁月的风霜刻痕浇灌成“绿水青山”。
巡山
早晨8点,晨雾尚未散尽。在平均海拔1000多米的茂林深处,刘云武踩着沾满苔痕的登山靴踏出蜿蜒足迹。这位58岁的护林员身后,杨正彬与王廷勇等队员紧随其后,走出日行二十公里的“年轮线”。
今年,是刘云武从事护林工作的第42个年头。来到一处植被稀疏的地方,几人停下来,配合默契地清理杂草、挖坑、栽植杉树苗。“这个习惯从我们父辈一直延续到现在,每年逢春,我们会选择合适的地方植树。”
薪火相传
两代人续写护林之志
“一屐一笠一斗篷,一丈锄头一寸钩。”这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一代林场人登山造林的真实写照。刘云武的父亲便是其中之一,自1958年林场建立以来,他一直从事造林、护林和木材生产等工作。在刘云武的印象里,母亲为父亲送鞋比父亲回家的次数还要多。父亲还总是笑嘻嘻地告诉他:“植树造林是一件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的大事业,我们苦点累点也值得。”这份乐于奉献、艰苦奋斗的作风给刘云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他越发对这份职业产生了好奇和敬畏。
1983年,初中毕业的刘云武毅然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来到林场参加工作。
“那时候,每年入冬前就要挖树窝,每日人均100来个,来年三四月栽苗,五个人一天栽800多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刘云武一边手持镰刀清理防火道,一边诉说着那段刻骨的记忆:12年间,刘云武和当时的工区团队一共五名护林员,每年坚持栽种近5万棵杉树苗,累计种下了近60万棵树,当年的小树苗已成长为如今这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
那时候道路不通,吃住都在山上,成日与树做伴的护林队伍,与人打交道就变少了。每逢赶集日,他们就徒步下山采购物资,再背上40余斤的米粮返山,来回50多公里的路程,却要耗费一整天时间。
“远看像挖炭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看原来是护林的,山脚下的村民便是这样形容我们的。”杨正彬打趣道,“那时候少有的爱好就是看金庸小说,山上没电,就点煤油灯看,照久了鼻子、嘴巴都是黑的。”王廷勇在一旁附和:“不仅如此,山上雾气大,棉被一年四季都裹着一层湿气,我们中很多人因此得了风湿病。”
除了艰苦的工作环境,密林深处还会碰到意想不到的危险。据刘云武回忆,他和队友曾与一头足有300多斤的成年野猪“不期而遇”,这种野猪肌肉发达且獠牙极为锋利,能够对人造成严重伤害。面对突发情况,他们躲在丛林背后,直至野猪走远,才松了一口气。然而茂密的丛林中除了野猪,还有蛇、云豹、老鹰等动物,这样的“相遇”难免发生。
刀锋淬骨
以身为盾护林海青山
“这是当年偷盗伐木后留下的枯桩。”工龄已有31年的杨正彬一边抚摸着残留的树桩一边诉说道。在如今这片宁静、翠绿的茂林背后,隐藏着一段段惊心动魄的护林历程。
20世纪90年代末,木材需求激增,乱砍滥伐现象严重,林场也不可避免。“那个时候,看到同一批人一天来来回回两三趟不是稀奇事,这样的盗伐者是我们人数的几倍,看着几十年的大树被锯倒,我们却管不了、止不住,急得想哭。”杨正彬一脸苦笑地回忆说。
即使如此艰难,杨正彬与队友们始终坚守一线,多次与盗伐者展开斗争。最凶险的一次,是杨正彬和六七名护林员日常巡山时,发现十几名盗伐者正手持锯子和斧头,肆意砍伐林木,气势汹汹。杨正彬和队友们手无寸铁,却毅然上前制止盗伐。然而,盗伐者仗着人多势众,不仅不退,反而挥舞刀棍反扑。刀光棍影间,杨正彬心跳急促而沉重。“说实话,当时确实有点怕。”他声音微颤地说道,“但职责在身,必须硬着头皮上,不能让他们的滥伐气焰太嚣张,凭着这样的信念,最终还是把他们制止了。”
护林队伍不惧危险,严防苦守的工作态度给了盗伐者沉重打击。盗伐者中有人抱着“化敌为友”的心思,私下给予好处贿赂他们,杨正彬等人严厉拒绝;也有人趁着护林员落单,对其拳打脚踢;还有的人使用苦肉计,以家境贫苦为由想让护林队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此类种种,护林队伍却始终不忘初心、坚守岗位,极力遏制乱砍滥伐的严重态势。
直到2000年,国家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全面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乱砍滥伐才真正得到有效制止,林场工作也从木材生产、防范盗伐转向生态保护和公益林建设。
青山不负
共绘生态美好新篇章
每天的巡山工作结束之后,迎来护林队伍一天之中最闲暇的时间,通常这个时候大家会围坐一圈,互相交流今天巡护的片区情况。在办公桌上众多厚重的文件夹中,一份林区墓地调查表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我们对林区墓地进行调查摸底并建立台账,还上门入户与墓地家人签订防火协议,这有利于我们在清明、春节等重点节日加强巡查,防止因上坟烧纸引发火灾。”在林场已经工作31年的王廷勇指着其中一个墓地的登记信息说。这么多年,大家对每一个墓地的位置和联系人早已了然于心,并不时查看周边环境,一旦发现易燃隐患便联系相关人员及时处理。
然而,在最初推广森林防火与建立坟墓台账时,护林员们遭遇了重重阻力。有的村民曾因乱砍树木被罚款而心存不满,加上上坟烧荒等传统习俗根深蒂固,对护林员的宣传十分抵触。王廷勇回忆道:“我们一靠近,村民要么关门,要么直接走开。”为了不让多年的努力白费,护林队伍贴心准备了印有防火宣传标识的购物袋、杯子等物品,试图通过这些小礼物慢慢搞好与村民的关系。经过多年坚持,加上政府的政策支持,村民们终于放下成见,慢慢认识到森林防火的重要性,并配合护林员的工作。
现在,防火宣传已成为常态,护林队伍通过多种形式向游客和村民普及知识,确保宣传无死角,共筑绿色家园。
一代代护林人正是凭借这样一丝不苟的工作热情与坚守,实现了自林场建立以来,森林火情火警“零发生”;未发生一起大规模的森林病虫害;未发生过一起毒害植物入侵。且多次获得护林防火先进单位、天然林保护先进集体等荣誉,并于2021年荣获“全国十佳林场”荣誉称号。
如今的轿子顶林场,森林覆盖率高达90%,森林植物种类有675种,其中有14种国家重点保护的木本植物。动物资源丰富,兽类40余种,鸟类200多种,鱼类72种。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旋律。社会的进步,既需要敢于创新、勇立潮头的先锋,也离不开默默耕耘、守护根基的无名英雄。在追求“金山银山”的辉煌征程中,“绿水青山”是不可或缺的基石。林场间那一片片翠绿与宁静,正是刘云武、杨正彬、王廷勇、许文松、邓宋文、陈勇、唐飞等一代代护林员无悔青春的写照。他们虽平凡,却肩负守护自然、维系生态的崇高使命。
(记者 姚华顺 通讯员 廖霜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