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车坪红军树
贺龙干女儿石琼仙(资料图片)
黄炳翠一家上世纪90年代在红军树下合影(资料图片)
黔江区水市镇水车坪土家村民与贺龙、红三军的故事,在渝鄂湘黔地区广为流传。多年来,这里的土家村民用不善言辞的深情,默默守护红军树、红色驿站、红军街的一草一木,以土家人最质朴的方式,抒发着对红军的深深敬意与怀念。
在这群土家村民中,黄氏四兄妹黄炳成、黄炳翠、黄炳华、黄炳相较为特殊。因为这四兄妹的母亲石琼仙,曾被贺龙将军认作“干女儿”,其外公石琢之与贺龙是多年挚友,掩护过贺龙脱离险境,经受过血与火的考验。守护好与贺龙、红三军的那一段情缘,传承好红军长征精神,是他们四兄妹认为必须要做的事。
初冬时节,记者来到水车坪,聆听黄家人深情讲述守护、传承红军情缘的故事……
老人画红军树
铭记革命历史
初冬时节,寒意渐浓。红军树傲然挺立,枝干伸向天空,苍劲有力,一如红军当年猎猎飘扬的战旗;红军街静静伫立,青石板路略显清冷。两旁的建筑,墙壁斑驳,每一道裂缝仿佛都在诉说当年的军民鱼水情。
水车坪红军树是一棵有着300多年树龄的皂角树,贺龙将军曾多次在树下栓马。1934年5月,贺龙率红三军宿营水车坪,在这棵皂角树下召开战前动员誓师大会,要求全体官兵要像这棵皂角树一样,不惧磨难,经得起风吹雨打。红军走后,这棵皂角树也被当地群众称为“红军树”。
黄炳成翻阅红军树绘画作品
黄炳成讲述红军故事
80岁高龄的黄家大哥黄炳成说,时代在飞速发展,他觉得自己守护红军情缘、传承红军长征精神做得还不够。于是,他就想用画画的方式,画好红军树,让后人铭记这一段历史。
黄炳成认字不多,更谈不上懂画,好在他有着对贺龙和红三军的独特情怀。今年8月,他开始拿起画笔,尝试着画竹子、兰花等。后来,水市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曹树华得知这一消息后,特意为他购置了画纸、画笔等,支持鼓励他画红军树。
在曹树华看来,黄炳成老人不懂画画技巧,甚至连最起码的磨墨、调笔、比例都掌握不好。但他很佩服老人性格坚毅,有一股执拗劲儿,一心想要干成这件事。
每次画红军树,黄炳成都画得很吃力,但一次比一次投入,每一笔都画得极为认真,他说仿佛在完成一项神圣使命。画红军树的轮廓、枝丫,尽管线条歪歪扭扭,墨汁浓度深浅不一,但却充满了力量。有时老人一边画,额头上冒出了汗珠,嘴里还一边小声念叨,责怪自己老了,“火候”总是掌握不到位……
黄炳成老人说,每当画画因病苦烦闷、生活杂事干扰进行不下去时,他总会想起母亲对他说过的红军遭遇千难万苦,替穷苦人打天下的斗志。自己生活在和平年代,安坐家中画几幅画又有何困难不能战胜?他顿时有了劲,再次提笔。
如此反反复复、涂涂改改,终于在一段时间后,一幅幅饱含深情的“红军树图”呈现在画纸上。画面虽不精美,甚至有些粗糙,但其中蕴含的朴素情怀让人动容。
黄炳成老人表示,自己所画的“红军树图”确实还需要改进。记者得知,黄炳成老人画得较好的红军树作品,已被当地党委、政府收藏。据老人家介绍,在修复红军街布局时,他还拿起画笔,为修复工作提供了粗略蓝本。
恢复红色驿站
讲述红军故事
因为贺龙,因为红三军,水车坪声名远播。
革命战争年代,贺龙曾四上水车坪,大多数时间都住在石琢之客栈。1934年5月,红三军宿营水车坪,家家户户都住满了红军。不少红军战士更是直接睡在街头屋檐下,军纪严明,秋毫无犯。红军和水车坪百姓,结下了深厚情谊,留下了很多动人故事。
为了让后人铭记这段历史,传承好红军精神,黄家三弟黄炳相家自力更生恢复石琢之客栈,并将其改名为“红色驿站”。为了还原当时客栈,黄炳相的妻子付宗兰唱起了主角。
黄炳成讲述红色驿站的故事
付宗兰是一位贤淑能干的土家大嫂,出生在水车坪附近。小时候起,她就知道黄家与红军的故事,她为自己能成为黄家的一员感到自豪。为了让“红色驿站”继续在新时代发挥典范作用,付宗兰在恢复“红色驿站”原貌的同时,还添置了一些室内陈设、红军军装,还推出了“红军饭”,每个菜名均与红军有关,诸如招兵买马、胜利会师、红色胜地、红军野菜、拥军爱民、鱼水情深、誓师大会、腊月出征等等。
付宗兰说,夏天有很多人慕名前来水车坪体验“红军饭”,每端一个菜上桌,客人都会恳请报上菜名、讲清寓意。往往一顿饭下来,听红军故事的时间多过吃饭的时间。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在“红色驿站”室内显眼位置张贴有一张贺龙元帅像。这是贺龙的“干女儿”石琼仙,特意买回家张贴上墙的。几十年下来,室内陈设已老旧,而那张元帅像始终洁净如洗。付宗兰说,自从嫁进黄家后,她多次看见“老娘”在像前静静肃立,深情凝望。
守护红色印记
延续鱼水深情
初冬的水车坪,虽清冷,却能时时处处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炽热温度……
每逢节庆,黄家四兄妹中的黄炳翠,会带领全家人到红军树下合影留念,为红军烈士献上祭品。即使家中有人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的成员则必须到红军树下“报到”,缅怀先烈。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水车坪人就已开始守护和传承“红色印记”。如今的水车坪61户231人,只要提及红军树、红军街、红色驿站等,除了孩童,个个都能讲。
据水市镇水市社区居民李国会讲述,贺龙带领红军当年路过水车坪时,曾到其四哥家中喝水。临别之际,曾赠送一个水壶,后被其侄儿收藏。后来,有人多次出高价收买,均遭拒绝。“水壶有价,红军情缘无价”,李国会说。
90多岁的水市镇大山村村民李再堂,孩提时代曾吃过红军煮的饭、喝过红军盛的水,亲眼见过贺龙与红军战士一道,在水车坪奔忙的身影。也正因为这段情缘,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并屡立战功。
研学队伍行进在红军街(资料图片)
时至今日,逢年过节,水车坪村民会自发到红色树下清除杂草、拍照纪念、为烈士献祭等,这已在当地约定成俗。尽管石琢之、石琼仙、黄炳翠等已先后去世,但守护红军情缘、传承红军精神这一优良传统,在水车坪已成为村民们的日常。
因水车坪地处高寒山区,受气候影响,红军树在2021年和2023年曾发生病变,部分树枝出现枯死,衰老现象加剧。水车坪村民、志愿者、人大代表、检察干部、林业干部、企事业职工和当地党委、政府积极奔走,主动对接上级有关部门和古树名木研究所,详细制定红军树复壮技术方案,让红军树重获新生。
在黄炳成等人的感染下,石登华、姚本华、何承忠等几位60岁以上的老人,时常到红军革命纪念馆前或红军树下,为游客讲解红军在水车坪的故事。村民陈忠前往成都务工,李思文到浙江绍兴务工,陈菊华到上海务工……所到之处,水车坪人把贺龙与红三军的故事向全国传播。
如今,随着网络的传播,水车坪的红军故事 ,已被更多人广泛知晓。
后记
俯瞰水车坪下的田畴阔野,耳边风声呼呼掠过。时过境迁,红军唱着嘹亮战歌、带着嘶嘶马鸣已然远去。大山深处的水车坪,也已融入进新时代的滚滚洪流,与共和国一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红军与水车坪土家人的军民鱼水情缘,却在这里被精心守护,代代相传……
(记者 谭登帆 文/图)(资料图片均由水市镇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