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村采石场修复后
石钟村采石场修复前
刚建采石场修复前
刚建采石场修复后
修复后的舟白街道老泉林采石场
河坝坡矿山生态环境改善
矿山周边生态向好
满眼皆绿,处处皆景。11月11日,记者走进黔江区水田乡龙桥村原刚建采石场,只见高处青山披绿,绿草长满山坡,棵棵树木迎风而立、生机盎然。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里曾经是满目疮痍、尘土飞扬的废弃矿山。
生态修复后的刚建采石场,只是我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黔江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持续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稳步开展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作。从采石场到采矿坑,一块块“大地伤疤”被抚平,一处处昔日“灰头土脸”的山体“披绿重生”,焕发出新的生机。
科学治理▶▶▶
废弃矿山旧貌换新颜
刚建采石场始建于2004年,于2021年关闭。多年的挖沙掘石,导致这里地表大范围的植被损坏、废渣无序堆放。这不仅影响周边生态环境,还造成水土流失,存在地质灾害安全隐患。采石场关闭以后,黔江区相关职能部门将矿山生态修复与安全隐患消除有机结合,“一矿一策”进行生态修复,修复面积3.57公顷。
“该矿山在2021年关闭以后,我们持续督促矿业权人全力加快修复治理进度,精准划定修复治理范围,科学选择恢复治理树种、草种,限期完成修复工程。目前,已通过市级审查验收。”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地质矿产科工作人员王自强介绍,为有效推进生态修复工作,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实施了坡面整形、覆土、植草等多项措施。原本光秃秃的废弃矿山,逐渐变得绿意盎然。周边农户的出行和耕作条件也得到极大改善。
“以前,这里灰尘满天,没有人愿意路过这里。现在修复好了,环境好多了,周边农户都很满意,开始在整治修复的耕地里种植农作物了。”水田乡龙桥村党支部副书记郑斌告诉记者。
多措并举▶▶▶
筑牢绿色发展理念
不止刚建采石场,如今站在水田乡大堡矿山上,丝毫看不到曾经因采矿导致的坑洼不平、断壁残垣。一条公路蜿蜒盘旋在山体旁,一排排树木错落有致、新叶葱郁,在阳光的映衬下,与周边村庄融为一体,实现了“披绿生金”的华丽转身。
为有效推进生态修复工作,近年来,黔江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编制《黔江区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实施规划方案(2018-2030)》和《黔江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为项目规范有序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严格矿山修复全流程管理,规范施工流程并明确施工标准,以“周巡查、月督导”的方式加强对工程施工的质量监管和时间进度要求,确保地质环境治理、地形地貌重塑、土壤和植被恢复以及配套工程等实施到位。严格质量验收,组织相关部门及矿山所在辖区乡镇(街道)和村(居)委共同验收,形成全过程严管模式,确保矿山修复取得实效
同时,采取正面引导和督促激励的方式,要求关闭矿山企业履行修复义务。实行“一矿一策”建立台账,通过明确责任主体、治理任务、资金来源、治理时限等措施,有效督促义务人开展矿山生态修复。
久久为功▶▶▶
推进生态修复走深走实
矿山生态修复,功在青山绿水,事关民生福祉。截至目前,黔江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对全区216个废弃矿山实行分类施策、分步实施、全面修复,有效治理因矿山开采所引起的水土流失、地质安全隐患、植被退化以及土壤污染等问题,矿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实现了环境自然和谐。
“2018年以来,我区合计修复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面积131.55公顷,占全区矿山损毁面积的60%。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实施,以及督促关闭矿山义务人积极落实复垦复绿义务。”区规划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和耕地保护监督科工作人员田丰硕介绍。
据悉,黔江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将以矿山恢复治理为抓手,推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按照“立足生态、着眼经济、系统开发”的原则,探寻完善“生态修复+文旅”“生态修复+市场化运作”“生态修复+土地整治”等模式引入社会资本,通过对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和整治,开发打造观光旅游、传统民俗文化演绎等多元化旅游打卡地,让废弃矿山成为旅游景区、休闲街区、文旅消费聚集区。
(记者 王巧西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