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石柱自治县黄鹤镇再次传来好消息,在今年干旱情况异常严峻的影响下,当地的秋粮生产依旧像往常一样得到丰收!“今年虽然天干了70来天,但是我们家人畜饮用水完全没受到影响。”“小一点的河沟水都干完了,我们这里的苞谷、水稻还是增产了!”当地村民蹇千伦、蹇千武兄弟俩卖着“关子”。
自8月以来,石柱连晴高温,气象持续干旱,多地出现河流干涸、土壤缺墒、农作物欠收、饮用水短缺等情况。然而,笔者曾在黄鹤镇见到:茶山青绿,稻穗金黄,辣椒火红,林木苍翠,仿佛与世隔绝,人们的生产生活丝毫不受旱情影响。
这一切的秘密,藏在一条石柱版的“红旗渠”里——龙泉大堰。鱼龙村83岁的老支书彭大寿自豪地说:“田有收,地有收,要水有水,旱涝保收。”
龙泉大堰位于七曜山脉黄鹤镇鹰嘴岩大峡谷中,横挂在约800米高的绝壁之上,是黄鹤儿女历时4年,人工凿出的引水渠。至今玉带长流,灌溉、饮用、发电,滋养着沿线村落。
水渠马家岩段,最险峻。沿着窄堤前行,左侧水渠紧贴绝壁,清水静流;右侧则是悬崖绝壁,令人胆战心惊、寸步难行。
据《石柱县志》记载,龙泉大堰于1976年2月动工,1980年3月完工,渠道宽1米、深1米,全长15.3公里。
20世纪70年代,原黄鹤乡一带,虽有田地万亩,却是靠天吃饭,一遇干旱,庄稼几乎绝收,村民生活贫困。
在黄鹤镇东北部与龙潭乡交界处海拔1200米的高山上,有一个名叫孙大湾的山间峡谷,龙潭河在这里汇聚喷涌而出。黄鹤儿女大胆决定——开渠引水,改变命运。
当地政府组织专业人员勘测后,决定起自孙大湾,止于鱼泉口沙湾水库,在崇山峻岭、悬崖峭壁上开凿一条人工引水渠,渠道每千米下降1米,绕山自流。没有钢筋水泥,就用石灰细砂搅拌成浆,填充粘接石缝。
1976年2月,鹰嘴岩山上一声开山炮响,引水渠正式开工。此后4年,全乡六个大队的千多名壮劳力,投入这场饮水大战中。“从崖顶悬吊下来,在半山腰荡着钻炮眼,用炸药在峭壁上炸出立足之地,然后在崖壁上用二锤敲、钢钎撬……”时任鱼龙村支书、龙泉大堰指挥部负责人的彭大寿,回忆起当年开凿引水渠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心有余悸。村民们以血肉之躯,在绝壁上凿出了这条引水渠,前后牺牲10人、失明2人。
1980年3月,引水渠竣工,全线通水。次年,黄鹤乡粮食丰收。后来,引水渠经过扩建后用于发电,目前年均发电量500万千瓦时,每年还要给当地村民和村集体分红近30万元。
时至今日,44年过去,涓涓清流,从未干涸。“特别是今年干旱,引水渠仍保障了全镇600多户人畜饮水,沿线茶叶、辣椒、水稻、玉米等3000多亩农作物的有效灌溉。”黄鹤镇党委主要负责人告诉笔者。
绝壁“天河”,历经风雨,默默流淌,滋养万亩良田;“天河”精神,历久弥新,薪火相传,哺育一方儿女。“希望这种自强不息、为美好生活奋斗的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老支书彭大寿叮嘱。
(通讯员 游凤 隆太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