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诗素 文图)“因身体不好,在社区干部的帮助下,能就近找到一份工作,我很满足了!”近日,黔江区城南街道李家溪易地扶贫安置点的“创业孵化基地”分栋车间,正在配送农产品的任海霞开心地说。
安置点扶贫基地分拣车间工人正忙着包装农产品
任海霞是黔江区鹅池镇治安村人,2019年,他们一家五口搬到安置点居住。由于家里有两个大学生和一个高中学生,社区干部解决她到孵化基地就业,她每月可挣到3000元收入。“这处孵化基地,为市级创业孵化基地,是专门解决安置点群众,搭建在家门口的就业平台,全年可解决160余人务工。”黔江区就业和人才中心负责人殷忠林说。
安置点群众在服装厂就业
为大力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让农民转型为产业工人,黔江区不断健全公共就业服平台,积极落实重点群体、困难群体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就业政策,加强鲁渝、川渝、一区两群劳务协作,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同时,加大开展创业、就业培训力度,大力扶持创业创新,以创业带就业。成功培育了具地方特色的劳务品牌:黔龙海运、太极蚕桑工、阿蓬江钻井工,已被评选为市级劳务品牌;“西兰卡普织锦工”,被评为区级劳务品牌。
附近群众在正阳一食品加工厂上班
除了地方特色劳务品牌的培育,黔江区还不断丰富就业载体,对全区就业服务工作基础好、就业指标完成好、基层就业平台体系好的村(社区),作为市级充分就业村(社区)、高质量充分就业村(社区)创建和培育,让广大群众实现家门口高质量充分就业。现打造有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2个,市级充分就业示范村(社区)14个,市级高质量充分就业村(社区)7个。培育市级创业孵化基地4家、区级创业孵化基地1家、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1家、区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1家、大学生就业创业中心1家、打造“双更”基地1家,并在全区30个乡镇(街道)设立创业就业服务窗口。通过这些平台的搭建,共促成29.2万人实现稳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