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代卖的保健鞋和美容产品,全靠朋友圈的熟人介绍,有人打电话买,我就把产品送上门。”近日,在黔江区城东街道官坝社区3组的一栋民房里,肢体三级残疾的高亚君介绍她现在代卖的产品。
高亚君是一名下岗工人,自与从事建筑业的丈夫田德怀结婚后,便成为一名家庭主妇,在家履行起相夫教子的职责。正当两个女儿上小学期间,田德怀身患重病,随后面临单位改制下岗,他毅然挑起家庭重担。在悉心照顾丈夫的同时,她还挣钱养家修房子,让一家人在城里有了安乐窝。如今年逾六旬的她,还在不停地打拼,邻居称她是一个女强人。
高亚君一早给丈夫做好早餐
高亚君,祖籍四川成都,其父亲是邮电系统职工,后因工作调动到原川东涪陵区邮电局工作。1958年,刚满1岁的她随调往原黔江县邮电局工作的父亲来到黔江生活。不满两岁,高亚君患上小儿麻痹症。
“我在家中排行老五,当时来黔江已是7口人的大家庭,后来又添了2个妹妹和1个弟弟,成为十全十美的家庭。”高亚君说,家庭人口多,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不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她母亲便学会泥水工,在建筑工地上干活挣钱。
田德怀当时是泥水工中的小青年,经常与高亚君的母亲一起在工地上砌墙。时间一长,田德怀的为人处事便在高亚君的母亲心中留下很好的印象,并经常邀请他来家里玩耍。后来在熟人的撮合下,田德怀和高亚君相爱成婚。
结婚后,田德怀和高亚君生育了两个女儿。田德怀负责在外挣钱养家,高亚君当起家庭主妇,负责照顾两个女儿,一家四口其乐融融。
1991年,田德怀头部突然感觉剧烈头痛,被送往医院诊断为“脑梗”。虽经及时治疗留住了生命,但也留下后遗症,出现语言障碍、四肢无力。在床上躺了两年多时间,完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高亚君一边照顾丈夫的饮食起居和两个年幼的孩子,一边上班。时隔4年,高亚君所上班的企业改制,她成为下岗工人。
“没有了生活来源,一家人要吃要喝,加上自己是残疾人,重新找工作太难了。”高亚君当时心里也很矛盾,但她没有被下岗所困住,仍然挺直脊梁面对生活。
高亚君是一个很会持家的人,首先将下岗补偿的几万元用来将原来住的旧木房翻修成一楼的水泥板房。后来,她先后开过快餐店、经营过烧烤、卖过麻辣串,还在保险公司做兼职,将挣得的钱一层一层地盖起了4层楼的楼房。
如今,高亚君的两个女儿均在重庆主城区创业,一家人可算是衣食无忧。可高亚君在家照顾老伴的同时,还利用自家的房子创业,销售保健鞋和美容产品。
“两个女儿、女婿都叫我耍,在家好好安度晚年。我已经习惯有事情做才充实,一天耍起心头是空荡荡的。”高亚君说,她还打算与朋友合伙,利用自家房屋开一家美容养生馆,让自己每天都有事情做。
高亚君虽然身体残疾,但她是一个有爱心的人,经常到附近的留守老人家与老人聊天,有时帮忙买菜煮饭、打扫清洁卫生等,是老人口中的“好心人”,左邻右舍眼中的女强人。
“亚君一辈子是个热心肠人,一生爱做好人好事。”附近的田月英老人评价。
为了今后不给子女增加负担,在今年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活动,高亚君搀扶着丈夫田德怀来到红军广场,走到黔江区红十字会宣传展台前,详细了解红十字会“三献”内容后,打电话征得女儿女婿的同意,现场登记填写《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表》,愿意今后将遗体器官全部捐献。
夫妻俩的率先示范,后在高亚君的宣传和影响下,她身边有6名老人也先后登记成为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愿意今后将遗体器官全部捐献,帮助需要的人活得更精彩。
(记者 李诗素 石正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