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精神引领 绿色产业助力 秀山坝芒村的民族产业蜕变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倒马坎战斗纪念碑,矗立在重庆市与黔东南接壤的秀山自治县隘口镇坝芒村。这里是远近闻名的“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的隘口镇坝芒村,不仅是一座红色文化宝库,更是有漫山绿色产业的美丽村庄。

挖掘红色文化

倒马坎战斗纪念碑位于秀山县城西28公里处,在秀山通往贵州甘龙口的咽喉要道处。这里地势险要,一条道路从悬崖峭壁上通过。传说古时曾有官员骑马路过时坠落悬崖,“倒马坎”因此得名。

村民在红军广场跳坝坝舞(资料图片)

倒马坎战斗,是当年红三军在黔东革命根据地进行的著名战斗之一。凭着勇气和智慧,红军以极小的代价获得了胜利,为发展川黔边区打下了基础。

据地方县志记载,1934年3月中旬,贺龙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由湖南龙山进入秀山石堤、大溪一带开展游击活动。8月30日,贺龙派卢冬生率领红七师800多人,由贵州火烧桥进入峻岭乡(现为隘口镇)倒马坎,在当地人民配合下,击败了杨卓之团防武装。

“1934年,我的父亲王春和是坝芒游击队队长,他选择参加革命,一方面是因为红军纪律严明、心系群众,另一方面是土豪劣绅横行乡里,鱼肉百姓。”隘口镇坝芒村村民王大文今年86岁,每当谈到红三军在倒马坎浴血奋战、建立坝芒苏维埃政权、坝芒游击队配合红三军战斗等红色故事,他不时会紧握拳头、泪光闪烁。

1985年,秀山县人民政府在倒马坎建纪念碑一座。原红三军九师政委、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汉生题写碑文“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倒马坎战斗纪念碑”。

2009年,此处被命名为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修缮红色遗迹

为更好保护当地红色遗址,2022年,隘口镇坝芒村以发展乡村旅游为抓手,充分挖掘当地的红色资源,着力开展红色遗迹保护与修复,经过半年的修缮,红三军倒马坎战斗遗址面貌焕然一新。

“修缮后的广场、纪念碑格外整洁而庄重,每当清明节、建军节等重要纪念日,大家都会到隘口寄托哀思,这里已经成为全县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隘口镇党委宣传统战委员王烈湖介绍,修缮倒马坎战斗纪念碑及广场,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更是对后人的激励与鞭策。

站在倒马坎战斗纪念碑前,阳光照耀下,纪念碑上的大红字如同炽热的火焰,仿佛先辈们将那段英勇抗争的岁月再次鲜活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2022年,坝芒村被列为全国第二批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如今走进坝芒,醒目的“红色坝芒”巨石路牌矗立在国道319线坝芒路段旁,新建的文化广场及文化墙、展览馆等红色景点格外“耀眼”。

未来,坝芒村将依托完善的红色基础设施,深挖红色资源,促进民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让村民成为红色旅游的直接受益者。

发展绿色产业

“高举红旗再出发,红色坝芒谱新篇。”近年来,隘口镇紧盯银花产业抓,扭住银花产业做,完成集体经济从“空壳村”到“富裕村”的华丽蝶变。

村民在坝芒村采摘山银花(资料图片)

“坝芒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种植山银花,一路波折,山银花产业一直未成规模,不是价格低,就是销路不好,导致村民不愿意投入更多精力发展。”隘口镇党委书记周世前回忆说。

2015年,新版中国药典正式将山银花收载,告知更多人山银花和金银花一样可以入药。有了药典的肯定,2015年下半年开始,坝芒村开始大量推广山银花种植。

“我家种了70亩,今年卖山银花收入10多万元,家里也买上了小轿车,日子越过越红火。”坝芒村村民李永胜说。

目前,隘口镇坝芒村山银花种植面积近万亩,可年采收花约190万斤,年加工约140万斤,年产值上千万元,种植农户户均增收约2.5万元,坝芒村(山银花)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

如今,坝芒村这项民族产业得到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牢固,发展动能强劲,乡风文明、干群关系和谐。全村正依托“红色引擎”,走出一条革命老区全面振兴的发展新路。

(记者 姚华顺 通讯员 付冲 文/图)

编辑: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