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旅游职业学院财经与旅游商贸系2023级大数据与会计(4班) 周欣悦
“我在山间找路,用短暂的生命贴一贴这颗星球的嶙峋一角。”余秋雨先生用双脚丈量大地,用笔尖书写山河。跟随着余先生的脚步,我仿佛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穿越了千年的风雨,伫立在古人曾经感叹的地方,倾听着与千年前相同的风雨声,感受着这场跨越时空的文明交流。
正如同他在书中所言:“真正的旅行不在于身体的迁徙,而在于心灵的触动。”
有人说,文化是单薄的,它是一张纸、一句话、一缕纱;但也有人说,文化也是厚重的,它是雕刻的石像,是敦煌的石窟,是千百年来无数躯体的膜拜。
反复咀嚼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之后,我发现,读这本书时压根儿就不仅仅是在读书,而是在进行一次深入骨髓的文化探索之旅。正如书中所述:“文化是历史的沉淀,是民族的灵魂。”
实话说,合上书本时,我是迷茫的,甚至是胆怯的。因为,自身学识的匮乏让我愧疚无知,浅薄的见识让我一度想逃避现实,糟糕的记性让我随时心生遗忘。我曾经恨过自己,总是记不住事也记不住人。但当我读到《文化苦旅》时,这种感觉却陡然消失了。
《文化苦旅》从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四个部分展开,这是一场探寻人类文明的旅行,也是一次历史与时代的碰撞。读到《莫高窟》时,当我的目光从一行行文字上划过,心底也跟着愈加澎湃起来。看到被偷去的文化,我的心揪痛着,喉咙沙哑着,但我的呐喊怎么也传不到那年那月的戈壁。画被揭了去,落下层层尘土,掩在了一排排良心上。历史没有惩罚任何人,是良心在再问人。
读完《文化苦旅》,方知为何叫“苦旅”。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的传承远比文化的形成更加艰难。尤其是历经千年,还要保存它原本的模样,那肯定更难。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文化和载体遭到破坏,莫高窟就是最好的例子。当王圆箓一次次“整理”他的庭院时;当外国“学者”一次次运走用低价购得的古籍时;当官吏们一次次以资金不足为由拒绝保护石窟时……我想,莫高窟肯定在凛冽的北风中哭泣过。
深夜,手捧《文化苦旅》,感觉捧着的是一道时空之门。那一刻,我仿佛置身于莫高窟之中,看到了那精美的壁画、塑像,看到了各朝各代的工匠,看到了戒行清虚的僧侣,看到了南来北往的路人。我甚至还看见了伫立在一幅壁画前沉思的余秋雨先生……
值得欣慰的是,不论是历代王朝更迭,还是国门被列强炮火打开,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尽管经历过无数浩劫,但至今依然还光辉灿烂地存在着、延续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化苦旅》对于像我这样热爱文化与旅行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次心灵的深度触动。在余先生的文字里,我看到了从古老的寺庙到沧桑的长城,从繁华的都市到宁静的乡村,每一处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那份来自远古的呼唤。
很显然,沉溺于对作品的褒扬,不是我“有感”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学习余先生通过对各种文化现象的深入剖析,提出诸如“当今时代,我们又该如何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面对信息化、碎片化等各种文化的冲击时,我们又该如何保持自己的文化底色和民族自信”等等问题。因为,毫无疑问,这些问题不仅关乎每个人的心灵归宿,也关乎整个民族文化的未来。
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名时代青年,我想,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珍惜那些曾经被我们忽视或遗忘了的文化遗产,更加坚定探索和保护民族文化的决心?答案是肯定的。我坚信,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和尊重自己的文化的时候,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清醒和独立,描绘出“风景这边独好”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