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告均为听力和语言障碍者
本报讯(记者 姚华顺 通讯员 杨欢)“你所翻译的内容将对案件处理结果产生法律效力,你是否清楚?”“清楚。” 近日,随着手语翻译老师的一句确认,秀山自治县人民法院第七审判庭内,一场特殊的“无声”审判拉开序幕……
据了解,在今年5月,田某向杨某借出文某的摩托车,由张某驾驶搭载田某外出就餐,因操作不当,撞向道路右侧绿化带,造成田某、张某受伤。因对相关费用承担协商无果,田某将张某、杨某和文某3人诉至法院,请求赔偿医疗费等各项损失共计23万余元。
因案件当事人均为听力和语言障碍者,承办法官主动联系专业手语老师,建立微信群组,将起诉状副本、权利义务告知书、应诉通知书及相关证据等材料逐一传达给双方当事人,实现庭前证据交换,方便当事人更好参与诉讼活动。
“你是从何处取得车辆?”“你是否有摩托车驾驶证?”“杨某没有驾驶资质,你是否知情?”庭审中,承办法官在关键节点示意手语老师着重翻译,将事故来龙去脉、事故车辆驾驶人与使用人驾照情况、车辆保险等复杂信息,以简明扼要的方式逐一提问。面对数字信息,法官细心地写于纸上,借助电脑屏幕实时展示,力求在沟通障碍中抽丝剥茧,还原事实真相。整个庭审过程,历时一个半小时,严谨而不失温情。
由于原被告是朋友关系,为妥善有效化解双方矛盾,承办法官当庭开展调解工作,引导当事人相互理解,提供方案参考,最终促使当事人当庭达成和解,签订调解协议。
诉讼无声,司法有情。听力和语言障碍者等社会特殊困难群体,因自身条件限制,在诉讼中需要更耐心、更细致的司法服务。秀山法院秉持“如我在诉”理念,开通特殊人群“绿色通道”,提供高效、便捷、优质诉讼服务,充分保障特殊群体合法权益,让特殊人群在诉讼活动中切实感受司法温度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