庹青海和村民一起查看蚕长势
“叮铃铃……”近日的一个凌晨四点半,闹铃一响,刘大叔随手关上闹钟,边披外套边一手抓过车钥匙冲出了门。
跳上车,刘大叔迅速启动车子,前往几公里以外的邻村接村民来帮忙打桑叶。这样的场景,这段时间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近年来,黔江区太极镇太河村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蚕桑产业作为“举旗产业”,建成桑园1500余亩、蚕棚223间、撂荒桑园托管中心2个,发展养蚕户61户,成为产茧“千担村”,村里蚕茧年收入450万元以上,连续10年被黔江区委区政府和太极镇党委政府表彰为“蚕桑生产先进村”。
刘大叔叫刘科兵,是当地的养蚕大户。“没办法,村里的养蚕大户多,正处于用工的高峰期,人手不够只能去远一点的地方请人来帮忙。去晚了就来不及了,蚕棚里20张蚕等着吃桑叶。”刘大叔笑道。
从蚕桑地回家后,趁着吃早饭的时间,刘科兵正和妻子商量着刚卖完夏茧挣了钱,可以拿一部分出来,支持儿子做生意。自家房子是前两年新修的,蚕棚也是政府帮忙新盖的。
几年前,刘科兵一度以为这个家快撑不下去了,因为妻子长期病痛缠身,加上3个子女的学业,陆续花光了全家的积蓄,他一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乘着黔江乡村振兴的东风,在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下,刘科兵走上了栽桑养蚕的道路。“种植了40亩蚕桑,一全年养蚕140张,产茧2000多公斤,年收入近20万元,让我家彻底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提起现在的幸福生活,刘科兵喜上眉梢,“以前从没想过还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这多亏了政府的好政策。”
刘科兵一家的发展,只是太河村养蚕致富成果的一个小小的缩影。近年来,依靠养蚕,当地群众实现了就近就业,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明显提高。
站在该村二组的山上俯视,宽敞的公路蜿蜒前行,一栋栋小楼镶嵌山间,处处生机盎然……烈日炙烤下,连片的桑叶在阳光下显得茂盛葱郁,发出绿油油的微光,一片片小小的桑叶成了村民致富的金叶子。
村民们奔忙在桑园、蚕室。看着一户户村民家里满室的蚕宝宝吃桑叶、吐蚕丝、结蚕茧,村党支部书记庹青海喜上眉梢,“蚕桑产业成本低、见效快、效益高,接下来太河村将继续采用大户带小户的模式,让蚕桑产业持续发展壮大,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 田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