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黔江区气象局和林业局携手,成功申报黔江蚕桑“巴蜀气候好产品”。
几年来,气象和林业部门全力协作、全面服务于蚕业发展,指导蚕农户从靠天吃饭到科学种养,有效保障蚕农稳定增产、增收,树立起黔江蚕业良好的品牌形象。
强化气象监测
结合全区蚕桑生产区域布局设点,设立气象监测站62个、土壤水分监测站5个,及时做好生产区域的气温、降雨量、土壤墒情等要素监测,加强灾害性、转折性、重要生产节点的气象监测,为科学种养提供第一手气象资料。
针对年、季、月、旬、周、日,以及灾害性、转折性、重点节点展开气候监测预报,构建起“1131620”递进式预报预警业务体系,推动“一行业一措施、一乡镇一方案”预警响应规范体系建设,实现普适性气象预警信息与针对性工作指令的智能匹配,做到及时预警。
强化精细服务
气象、林业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和定期会商机制,选派业务骨干负责蚕桑气象服务工作,每年编印黔江气象历书发放给蚕农户作用,共同制定科学种桑养蚕技术规范,从气象服务、桑园管理、养蚕技术等多方面进行科学养蚕知识的普及,提升蚕农的科学养蚕水平。
区气象局及时制作春耕春播气象服务4期、农用天气预报16期,重要气象信息专报25期,并推广使用农业天气通APP及蚕桑专题服务材料。为全区蚕桑产业以及林长和护林员发布高温和森林防火预警信息14期,受众达11万人次。及时组织全区8个炮站,抓住作业时机申请人工影响天气作业16站次,发射高炮弹、火箭弹239发,为降低和减轻气象灾害对全区优质桑蚕茧生产的不利影响发挥了积极作用。
区林业局依据气象预测预报,迅速向乡镇技术人员及蚕业大户传达,提前筹备应对气候灾害的措施,同时根据重要农事时段的气候预测,合理安排生产。
今年以来,黔江雨水偏多,降雨天数增加,空气湿度较大。调查显示,3至5月平均相对湿度达83%以上时,株发病率可达100%,梢发病率达25-30%;相对湿度在78%以下时发病程度减轻。据统计,今年3至6月全区降雨量671.9mm,同比增多215.7mm,增幅达47.3%,较常年平均偏多181.6mm,增加37.4%。平均相对湿度81.6%,同比增长4.2%,致使断梢病在局部地区暴发,桑叶受损较严重。
区气象部门及时与林业部门联合编制断梢病防治办法,从区内分布及危害、主要表现症状及病因、防治方法和措施等三个维度进行科普,有效化解了断梢病带来的危害,全面提高了蚕农的桑园管理技术。
提升气候品牌影响
近年来,黔江区荣获“国家蚕桑生物产业基地”“‘黔江桑蚕茧’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国蚕桑之乡”“‘黔江桑蚕茧’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4 项国家级殊荣,成为全国治理石漠化、保持水土的典型范例。
2023年黔江产茧8.02万担,连续13年位居全市榜首;2024年,全区春夏季蚕茧收购工作结束,尽管遭遇持续阴雨、寡照、冰雹、暴雨、大风、洪水等极端灾害天气,春夏茧总量、张平单产、售茧收入仍保持在相对高位,为按时按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接下来,区气象、林业部门将进一步围绕山区蚕业发展,做到及时监测、及时预警、及时告知、及时研判,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通讯员 张稳 高波 徐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