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是夏蚕养殖的繁忙季节。记者走进黔江区濯水镇双龙村,桑园里是村民采摘桑叶的欢声笑语。养蚕大棚,是乳白色小蚕啃食桑叶发出的“沙沙”声响。
添加桑叶
“这几天活路挤到一堆了,要采桑叶喂蚕,还要摘茧去卖。”位于公路旁的一处蚕棚里,坐着轮椅给四龄期蚕添加桑叶的徐庭刚,对前来他家走访的村干部说。
“徐庭刚,肢体一级残疾,是我们村的养蚕大户。”该村党总支书记谢鹏飞介绍。
眼前的徐庭刚,年过花甲、下肢瘫痪,长年坐轮椅。重度残疾的他,现家里种了180亩蚕桑,从桑园管理、采摘、喂蚕、摘茧、卖茧他都全程参与。养蚕的每一个环节,对他来说都非常艰难。拄双拐管桑园、驾三轮车运桑叶、坐轮椅喂蚕宝,还带动30余户村民增收,最近被黔江区残疾人联合会表彰为“自强模范”。
农业科技示范户
徐庭刚的家位于半山之中,是一栋贴满白色花形瓷砖的小洋楼,特别显眼。一块“农业科技示范户”的牌子定格在他家大门的门楣中,加上大门上方悬挂的大红灯笼和门窗上喜庆的春联,让这栋小洋楼更加气派。
徐庭刚居住的小洋楼
“这块牌子,是党和政府给我的鼓励!”徐庭刚说,他要是不把蚕桑产业做好,就对不住这块牌子。
据了解,徐庭刚以前在村里做泥水工,2000年,他前往陕西煤矿打工,下班时乘坐矿斗从矿井出来时,在一拐弯处矿斗脱轨,连人带斗落下矿井,被矿斗砸中腰部致下半身瘫痪,永久失去知觉。
在床上躺了10年,但现在能坐起来发展产业,徐庭刚最感激的人是他妻子廖邦珍。
“若不是她每天精心护理,我都不知道自己现在躺在什么地方!”徐庭刚说,出事那年,他大女儿9岁、二女儿6岁、儿子4岁,老婆既要照顾他和孩子,还要忙地里的农活。
2015年,当地政府出资8万元,对徐庭刚家居住的旧木房进行选址新建。2017年,徐庭刚通过发展蚕桑产业增收,在原房屋的基础上加了一楼,并将房屋里外装修一新,让一家人住上了舒适宽敞的新房子。
养蚕比他之前种烟轻松,收入也不错,徐庭刚尝到了甜头。于是他将附近村民家的撂荒地流转过来,从50亩增加到90亩。因徐庭刚管理桑园和养蚕都有经验,今年又将村集体的90亩桑园接管过来经营。
坐着轮椅养蚕宝
徐庭刚坐轮椅喂养,把小蚕养到大蚕。
“像徐大哥的残疾程度,还在干农活的,我见到的是第一个。”在徐庭刚蚕桑基地务工5年的王素平说,每年桑园春季管护,徐大哥是拄着拐杖在桑园指导。养蚕期间,采摘桑叶他不是很得行,就驾驶机动三轮车运送桑叶回家。
给蚕添加桑叶
为把蚕桑产业做大,徐庭刚多次参加镇上举办的培训。在养蚕期间,遇到小蚕、大蚕出现的不良症状,他就通过拍照片或视频发给蚕茧站技术人员,按照技术人员的远程指导,解决了他在养蚕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现在桑园面积增加了,所有的活都要请人。”徐庭刚说,他自己能做的就是技术上的指导,包括从小蚕养到大蚕,蚕蔟、蚕架消毒、摘茧等,他都是自己动手。
徐庭刚建的两个养蚕大棚,一个在他住房旁边,可养20张蚕。另一个蚕棚离他住的地方约3公里,可以养50张蚕。
尤其在养蚕期间,徐庭刚要兼顾两个蚕棚,对养蚕的每一个细节他不敢有半点马虎。
“今年养第一季蚕,我领的是50张小蚕,连续几天下雨降温,损耗了5张小蚕,少卖1万多元。”徐庭刚说,养蚕人的快乐,就是看到蚕结茧了,是丰收是减产,答案就在一张蚕蔟上。
徐庭刚今年养第一季蚕产茧40担,收入10余万元。计划全年养150张蚕,产茧130担,收入在30万元以上。
带动村民多增收
“别小看这些小家伙,一年要吃好几百吨桑叶。”徐庭刚说,光靠自家的180亩桑园供给不了,要在附近购买大量的桑叶。
摘蚕茧
附近很多农户嫌养蚕麻烦,直接将自家桑园的桑叶采摘来卖给徐庭刚,收购价为每公斤1.2元。目前,村里有吴春兰、王秀云、呂永仁等20余户村民,每年靠卖自家的桑叶,增收8000至3万元不等。
“我家的10亩桑园,自己养蚕至少多收入1万元。”吴春兰说,一个人在家忙不过来,干脆直接采桑叶卖。
当天,前来卖桑叶的王秀云,她家是一户多残家庭,家里有6亩桑园,因缺少劳力,她每季将自家桑叶采来卖后,又来到徐庭刚的桑园打工,一年收入1万多元。
呂永仁家的30余亩桑园,一年仅卖桑叶收入有3万多元。
除了收购村民的桑叶,徐庭刚家的桑园,从管护、采摘、剪枝、喂蚕等活,解决当地16名村民就近务工增收,其中有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成员。
春茧喜获丰收,徐庭刚脸上挂满了喜悦
“他属于重度残疾,能做这么大的产业,我自愧不如。”在桑园采摘桑叶的刘租连,左手残疾,他说:“徐庭刚还真是不一般的‘钢’!”在双龙村,提到徐庭刚,很多村民都竖起大拇指。
谢鹏飞说,徐庭刚靠坐轮椅养蚕,不仅自己走上致富路,还带动38户村民家庭增收,成为乡村振兴带头人。尤其他的自强精神,不仅是残疾人的创业典范,更是所有人学习的榜样!
(记者 李诗素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