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雨后的凤池山,蓝天白云。居住在山脚下的秦光华,单手拉着两轮车,从一栋白色小洋楼来到另一间小屋里装运红苕,他的妻子李彩荣则在菜园里采摘牛皮菜。夫妇俩各自忙活,给圈里的60余头猪准备早餐。
秦光华在打扫圈舍
“他们家在日子正好过的时候,秦光华患上风湿病,他老父亲也重病在身,不到一年又回到以前一样穷。”曾在村里担任支部书记多年的王举章说。
秦光华是黔江区黄溪镇三羊村4组人,今年52岁,肢体四级残疾。年轻时,秦国华靠在煤矿打工,建起三楼一底的楼房,让一家人过上了舒坦日子。在当时的农村,他属于村里先富起来的那批农民。然而好景不长,正当而立之年的秦国华,因右手患风湿病,导致五根手指变形,无法伸展开,不能从事重体力活。后来父亲又身患重症,家中陷入困境。面对老弱病残的一家子,秦光华和妻子李彩荣商量在家多养猪,把养猪作为家庭增收的主要产业。
李彩荣将采摘的牛皮菜用作猪饲料
从2007年起,秦光华选择在家养猪挣钱,至今已有17年。“我在煤矿整整干了10年,不然就没钱修建房子,幸好一家人有个安身之处。”秦光华说,行情好的一年, 养猪收入,能满足3个学生的开支,行情不好的时候,还要靠东凑西借来维持生活。秦光华家两个女儿在重庆上大学,一个大四、一个上大一,小儿子在白石中学上初三,马上就中考了,三个学生每年的开支在5万元以上。
“当时贷款建猪圈、买猪,还了借、借了还,滚动维持到现在。如果放弃了,又没有钱去投入其他产业。”秦光华说,他当时只计划一年出栏50至60头商品猪。为了减少买饲料的成本,秦光华每年种10亩玉米,在玉米地套种红薯,2亩多土地轮换种蔬菜。
“家里屋里屋外的活都是李彩荣打主力。秦光华在家勉强给猪倒个饲料,打扫一下圈舍。”王举章说,李彩荣特别勤快,把家里的活和季节上的农活忙完后,她还到附近的蔬菜基地打工挣钱。
今年,秦光华家喂养了8头能繁母猪和52头大小猪。今年4月出栏10头,现有15头300斤以上的大肥猪即将出栏。
“每年母猪产的崽没卖过,全喂养成出栏商品猪。按目前的行情,今年的养猪收入最多2万元,相当于在家做个活路钱。”李彩荣说,要是她能出门打工,到城里的餐馆当服务员或去做家政服务,比在家养猪挣2万元要轻松得多。
这是李彩荣表示,秦光华不仅是手残疾,还多病在身,双脚水肿、双眼视力模糊,她要在家陪着秦光华,将养猪产业继续下去,让孩子们都能读大学,今后都能有出息。
(记者 李诗素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