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撂荒地 种出“黄金叶” 残疾人张鸿芳开荒扩土成乡村产业带头人

近日,记者走进黔江区舟白街道丛山村,小地名叫龚家山的地方,看到几台耕作机在地里来回忙碌,不远处是村民施底肥、铺地膜的劳作场景。

驾驶一台超大耕作机的张鸿芳,是一名肢体三级残疾人,也是烤烟基地的老板,当地村民称他为“烟大王”。他却有着超出常人的坚毅,因为残疾不能外出打工,只好在家踏实种地。他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作物,从种土烟到转型种烤烟,从赶牛耕地过渡到机械操作,现流转一村三社区的300亩撂荒地种植烤烟,年收入达40万元,全年解决20多名村民就近务工,成为一方乡村产业带头人。

25年前的万元户

张鸿芳是正阳街道桐坪社区3组人,在2岁时不慎扑倒在火中左半身烧伤,面部和左手致残。

因为残疾,张鸿芳对读书也没有信心,只读到初中二年级就辍学在家,跟着父母学干农活。

曾试着拜师学点手艺,不为今后生活犯愁。”张鸿芳说,学轻松的手艺别人不愿带,学个木匠、砖匠,左手干不了活。

拜师无望,懂事比较早的张鸿芳只认一个理,就是跟着父母把农活干好,行行皆能出状元。

当年,种植土烟是张鸿芳家的主要收入,只有12岁的张鸿芳就开始接触这个传统产业。家里每年种植1000余株烟苗,可产200公斤干烟,一年有6000多元收入。

烤烟基地。

1999年政府发展烤烟,张鸿芳了解到种1亩烤烟可享受很多惠农政策,从种到烤的技术有专人负责,他家就放心大胆地登记种了10亩地。这一年,他家仅烤烟收入就超过1万元,成为当地的万元户家庭,受到政府的表彰。

种烤烟尝到了甜头,又学到了技术。张鸿芳对烤烟育苗、田间管理、烟叶烘烤等,经过几年的亲手操作,他从一名新手成长为经验丰富的老烟农。

2007年,张鸿芳将附近几家外出打工村民家的荒地,流转了50多亩种烤烟。后来又流转42亩,成为当地烤烟大户,每年有近20万元收入。

家里有了积蓄,张鸿芳不仅购买了小型运输车、微耕机、开箱机等,还将家里以前的老木房翻修成新木房,后来又建起一楼一底的水泥板房,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

开荒扩土发展烤烟

由于当地的土地有限,2020年,张鸿芳来到舟白街道丛山村和五台社区,流转当地26户村民的140亩撂荒地种烤烟。当年,他把位于桐坪社区的烤烟房从4间增加到10间。

今年又在正阳街道团结社区流转58亩撂荒地种烤烟,四个地方的烟地总面积达到300亩。去年产干烟1.5万余公斤,纯收入在30余万元。今年预计产2万公斤干烟,目标向40万元靠拢。

管护烟苗。

烤烟面积增加,每到烟叶烘烤季节,家里请的20多个工人忙得团团转,每天有在基地采摘烟叶的、串烟叶的、给烟叶入房和出房的。正如张鸿芳和别人唠家常时所说:“我家的烤烟房是一条流水线操作,这边湿烟进去,那边干烟出来。”

为此,很多人还专门来到他的烤烟房一探究竟,顺便找张鸿芳取经。他们看到的是张鸿芳家的规模,确实是工人一边在将青色的湿烟入房,一边将黄灿灿的干烟出房。

“从烟叶的育苗到大田移栽,我长期请有6个人,这6个人吃住都在我家里,便于统一出工。”张鸿芳说,在烟叶烘烤期间,要增加到20人才忙得过来。

由于在丛山村、五台社区和团结社区的烟地比较远,每年在烟苗移栽期间,涉及耕地、开箱、施肥、铺膜等工序,早上出门时就把锅碗瓢盆、油盐酱醋、面食和柴火带在一起,就地解决工人吃中饭。

从张鸿芳的家到丛山村和五台社区,车辆来回要行驶2个小时,到团结社区要1个半小时。在烟叶烘烤期间,张鸿芳是用车辆把两处的烟叶运回家烘烤。

“曾经有人建议我在基地新建烤房,我想烤房分散了不便于管理,烘烤完后还是要用车辆运回去。”张鸿芳说,这样集中在一处烘烤,不需要跑上跑下,从中可以节省资金和人力成本。

乡村振兴的带头人

张鸿芳坚持种烤烟25年,不仅改变了家庭环境,还将家里的两个孩子都送上了大学。尤其在乡村振兴中,他盘活了农村的撂荒土地,增加了荒地的附加值,实现了村民就近务工增收。

“从张老板来我们这里种烟开始,我就来打工,每年可做到2万多元收入。”在基地施肥的郭春梅说,她家住在五台社区2组,其老公肢体残疾,不能从事重体力活。在基地务工的还有不少老人和妇女,将土地流转给张鸿芳后,又回到原土地上务工,每年务工收入均在2万元以上。

▲操作耕作机。

“按现在的烟叶收购价,1亩烤烟做得好有4000元收入。”张鸿芳说,除去人工工资、土地成本、肥料和烤烟用的燃料,落到手里的就只有1000多元,还不包括购买的生产机械。

随着烤烟种植面积的增加,张鸿芳在机械设备的投入也在增加。他购买的一台大耕作机,政府补贴了9800元,自己投入了6万元。大耕作机是便于连片土地的耕作,小块的土地只能使用微耕机操作。这些年,他先后买了1台除草机、3台微耕机、4台开箱机,仅机械设备共花去10多万元。

张鸿芳还算了一年的收支:人工工资去年就付出12万元,肥料7万元、生物颗粒燃料6万多元、土地租金一年5万多元。今年增加了面积,这些开支都有所增加。

在农村种烤烟,是一个苦活、累活,尤其在烟叶烘烤期间,张鸿芳白天黑夜都要围着10个烤房转,曾经有好心人劝他改行做别的行业。张鸿芳称烤烟已经成为他大半生的产业,做起来轻车熟路,他不想放弃这个传统产业的种植。

这些年,张鸿芳通过发展烤烟产业,减少了农村大面积土地撂荒,盘活了农村闲置土地,不仅让自己走上发家致富路,还让更多的留守家庭实现了就近务工增收。

(记者 李诗素 文/图)

编辑:黔江编辑2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