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 博物馆化身“大课堂” 引领青少年知往鉴今

本报讯(记者 张露月 文/图)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5月17日、18日,武陵山片区的部分青少年走进重庆市民族博物馆,聆听历史回响,体验文物拓印,开启了为期2天的探寻文化魅力之旅,学习书本之外的历史课。

讲解历史故事。

在重庆市民族博物馆,来自黔江区民族小学的学生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近距离参观文物,聆听背后的历史故事。汉代的青铜器、唐代的铜钟、宋代的玉器、明代的青花瓷,在这里,来自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精品文物一一呈现,在同学们心中播下了热爱历史的种子。

“通过今天的参观,让我对土家族、苗族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感受到家乡浓厚的文化底蕴,还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黔江区民族小学学生陈婧窈说。

重庆市民族博物馆是武陵山片区唯一的省市级博物馆,馆藏有各类历史文物33件,民族展品482件,各类历史图片345幅,真实记载了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先民在特定自然历史环境下的生产生活情况。同学们置身其中,不仅能透过一件件珍贵文物,溯源历史,寻脉中华,还能了解文物背后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知识,感受历史留下的印记。

据介绍,重庆市民族博物馆讲解员许杨说:“充分发挥博物馆这所‘大学校’的作用,通过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与博物馆的双向奔赴中,了解历史,增加见识,触发深思。坚定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情怀。”

“我们首先使用喷壶将瓦当打湿,然后覆盖宣纸于其上,用鬃毛刷轻轻刷敲纸面,使宣纸与瓦当贴合。”除了聆听历史外,博物馆还让小朋友体验了瓦当拓片的制作,让小朋友们零距离触摸非遗文化,感受瓦当拓印之美。

活动中,老师先为孩子们介绍了拓印的分类、历史及应用,并以瓦当拓片制作为例,从什么是拓片、我国文字的发展演变、拓片制作的意义、瓦当拓片制作流程等方面进行了讲解,随后,小朋友们按照老师的讲解步骤,开始清洗、托纸和着色,通过一系列操作,瓦当上的图案逐渐纤毫毕现地展露在宣纸之上。

“这是我第一次体验拓印,真的非常有趣,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小学员余炳男说。

“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为我区的青少年儿童筑起一座沟通传统文化的桥梁,‘触摸’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感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美感,进一步强化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黔江区文物管理所文博副研究馆员宋发芳说。

近年来,重庆市民族博物馆充分利用馆藏资源,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参观、研学活动,打造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在黔江区,随着“博物馆热”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走进博物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编辑:黔江编辑2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