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烟长势喜人。
村民在蚕桑基地务工。
矿泉水生产线。
滴水岩飞瀑,
田园综合体。
小蚕共育工厂。
石钟山苍翠峭拔,半山腰淙淙山泉水昼夜不停,流入大山深处的工厂;山脚下连片烤烟、蚕桑地在太阳的照耀下,发出绿色的光芒。放眼望去,整个新华乡山清水秀,群山连亘,生态美景尽收眼底。
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方水,只是如今这绿水青山悄然发生了变化,身价日渐倍增。
解锁生态“密码”
初夏时节,虽艳阳高照,但海拔1200余米的石钟山附近却凉风习习,适宜的自然条件加上民俗设施的完善,吸引了不少游客携老扶幼前来游玩。
近年来, 新华乡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过程中,以践行“两山”理念为引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进一步解锁生态“密码”。
在实际工作中,该乡依托辖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利用辖区高海拔自然景观、夏季清凉气候等优势,打造集休闲观光、避暑纳凉、康养度假为一体的生态田园综合体,让游客能来石钟山赏景、品三塘盖山泉、住农家小屋,助推乡村旅游产业协同发展。
目前,石钟山舍旅游综合体已建成48栋木屋、100余亩白茶园,基础设施也全部配套完成。在旅游综合体的引领下,也带动了周边民宿经济发展。
“很多城里人喜欢来我们这里避暑,五一期间我家入住率达到了90%,再过2个月,这里将会迎来乡村游的高峰。”民宿老板冉光容笑着打开一间客房,只见客房内,标准整洁的床铺和其他设施一应俱全,客房外则是鸟语花香,青山入眼,现代化新农村的气息扑面而来。
新华乡宣传委员孙文春告诉记者,去年,新华乡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乡镇,完成了石钟村居民点、钟溪村居民点院落人居环境提升,110余农户人居环境面貌得到改善,进一步助力了乡村旅游和民宿经济的发展。
“掘金”绿水青山
哗!哗!哗!未见其景,先闻其声。只见瀑布如巨大的白色绸带,从山峰上奔流而下,响声轰隆,给寂静的山谷带来了蓬勃生机。滴水岩瀑布不远处,半山腰的溶洞水被管道接出,淙淙流进不远处的现代化厂房。
新华乡水资源丰富, 飞瀑、溪流、山泉在新华乡的大山中或势如破竹、或暗流涌动。该乡借助山清水秀自然生态优势,开发了三塘盖富锶山泉水,打造独具地域特色的生态品牌,通过多元化发展促进增收。
记者走进该山泉水厂内部,在过滤房中,工人正对山泉水进行过滤、加压、消毒,泉水随后被送往自动化生产线,在机器的高速运转中,水被依次灌装。
工人们分散在各自的工作区域内,有条不紊地进行机器操作、吹瓶灌装、贴标装箱等工作。
经过一系列的工序,一瓶瓶(一桶桶)弱碱水、纯净水从自动化流水线上生产出来,被运往全国各地。
“我们的水源点是一处溶洞自涌泉,富含天然弱碱——富锶,已经建立了5条生产线,有桶装水、瓶装水等多款产品面市。”三塘盖水厂相关负责人罗静告诉记者,目前工厂运转良好,已在黔江城区以及乡镇建立了105个送水站,解决了新华乡52人就近务工。
“激活”全域产业
沿着蜿蜒的通村公路前行,一垄垄烤烟苗正茁壮成长,大片大片的蚕桑吐露着新绿。
在新华乡,蚕桑和烤烟产业正成为村民们增收的重要来源。
“以前这半坡都是耕地,下雨天水土流失严重,自从栽种蚕桑以后,植被恢复了,生态环境也变好了。”蚕桑种植大户王军说,乡里大力号召发展栽桑养蚕,村民们鼓了腰包,他作为全区产茧第一的大户,去年承包了230亩蚕桑,带动了30余户增收,还受到了区里的表彰。
在烤烟地里,种烟大户卢绍斌正在组织工人开展管理。他告诉记者,去年他栽种了100余亩烤烟,在政府的扶持下取得了很好的收成,今年增加到了220亩,预计毛收入80多万元,随着产业规模越做越大,用工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目前有20个村民在基地务工。
“我们把产业发展作为拉动乡村振兴的‘龙头’,坚持稳中有进,聚焦提质振兴,经济发展迈出了新步伐。”新华乡乡长余明方说,自从去年来,全乡发展桑园2150亩,产量2196担,同比增长36%,增幅全区第三;烤烟1503亩,产量32万斤,同比增长56%,产值529万元,同比增长32.2%;猕猴桃产量300吨,产值300万元,同比增长25%。
除此之外,“三塘盖”山泉水厂年销售额达800万元,同比增长160%;石钟山舍带动民宿经济发展,年接待游客1万余人次,营业收入达200万元以上。通过党建统领的“村集体融合发展”模式和村集体+农户“牛代养”模式壮大集体经济,发展肉牛养殖118头;目前全乡1个3000头奶牛场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建成2个1000头肉牛场、5个100头肉牛场,全乡现牛存栏量2816头。
如今,新华乡的山越来越绿,水越来越甜。产业兴旺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
(记者 徐朝政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