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阿蓬江畔的余家沟,一条小溪清澈见底、流水潺潺。
高碛社区的“乌杨树议事”平台
“这是一条群众反映多年的污水沟,通过去年治理后,改善了群众的居住环境。”近日,黔江区阿蓬江镇人大主席陈兵告诉记者。
听到说话声,居住在小溪旁的村民杨敏,从屋子里出来打招呼:“陈主席,你们到屋里坐,我来弄中午饭吃!”
“不坐了,你先忙!我是来看看这条污水沟治理后,还闻得到臭味不。”陈兵望着院坝前面的小溪答道。
“点都不臭了,感谢陈主席和政府领导,为我们做了一件大好事。”杨敏说,以前这条臭水沟,流的是粪水,热天苍蝇蚊虫满天飞。
群众脸上的笑容,干部时时的关怀,还得从“乌杨树议事”说起。
村民张奇柑橘基地铺起的产业路
乌杨树下来议事▶▶▶
“议”出群众所期所盼
乌杨树,是指位于319国道边高碛社区4组的一棵古树,树高约30米,冠幅约25米,胸径2.11米,树龄约450年,为目前黔江区境内最大的一棵重阳木。
据了解,余家沟位于高碛社区3组境内。这里长年污水横流一事,去年10月初当地群众将情况反映给社区党总支书记、镇人大代表张洪。张洪现场走访后及时将此事反馈给镇人大主席陈兵。陈兵与镇政府相关领导和科室人员来到实地查看后,迅即召集镇人大代表、群众代表,一起到辖区内的乌杨树下召开座谈会。根据污水沟治理的长度、所需资金、什么时候动工等,现场通过“三方议事”后进行治理。
余家沟污水治理项目全长1.3公里,涉及污水沟两旁住户90余户,于去年12月动工,预计今年5月底完工。
提到人居环境整治,居住在5组的黄书娥脸上有一种迁新家的喜悦。她说:“以前公路没修进来,院坝坑坑洼洼,到处是鸡鸭粪便,雨天无法下脚。自从政府给我家公路修通、院坝硬化后,出入更加方便了。”
“以前采摘的上万斤柑橘,我肩膀都是背脱皮的。”居住在4组的张奇说,他家的椪柑、沃柑基地都修通了产业路,现在三轮车、小货车都能开到地里,施肥和采摘轻松多了。
陈兵说,尤其在接通4组柑橘基地的产业路和黄书娥家的入户公路,以及院坝硬化及臭水沟的整治等。当时沿途涉及多户人家的土地,还要拆除其他农户家搭建的鸡棚、鸭棚和两处旧猪圈。镇党委政府、镇人大代表与群众代表一起,来到乌杨树下进行商议,做通另几户农户的工作后,才将柑橘基地的产业路和黄书娥家的入户路修通,满足群众多年来的所期所盼。
和美故事永流传▶▶▶
打造出一个“和美乡村”
很多人会问,“议事”为什么不在社区活动室,非要到乌杨树下去议,这源于当地流传的一个故事。从前,居住在乌杨树附近的两户人家,因土地边界纠纷经常闹矛盾,没找到一个好的解决办法,于是两户主人提出买上香烛鞭炮来到乌杨树下解决。当两人来到这棵大树下,一方正准备燃香起誓,对方却赶紧上前阻止说:“你觉得这边界有出入,咱们回去重新定界不就完事了!”于是双方有说有笑走回家,将边界重新划定后,两家从此重归于好。
两家土地边界纠纷,在乌杨树下握手言和一事流传至今。后来,在当地群众的心中,乌杨树成为人们心中的图腾,认为大小事情只要来到这棵古树下商议后都能搞定。
“这棵树遭洪水冲来的泥沙,至少把根部淹埋了丈多高,没遭淹时,树下可以摆几十桌酒席。”年逾七旬的村民张宗昌说,大集体时,生产队开大会小会都是在这棵大树下。土地承包到户后,乌杨树下更为热闹,每到晴天的夜间,人们忙完农活便来到树下乘凉、聊天。
多年来,在乌杨树下,能听到哪户今年杀了几头大肥猪,哪户今年打了多少担谷子,哪户今年椪柑、沃柑卖了多少钱,哪户今年修建了新房子等,乌杨树下已成为人们谈天说地和信息传播的平台。
人大为之努力▶▶▶
搭建“乌杨树议事”平台
近年来,黔江区人大常委会决定把当地群众当着图腾的古乌杨树,打造成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示范单元,搭建“乌杨树议事”平台。去年3组的污水治理项目、4组境内3公里产业路的修建、5组境内的人居环境整治等,均是在遂群众所愿,通过“乌杨树议事”平台得到整改落实,有效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居住环境,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乌杨树议事”,“议”出的是民生福祉,提升的是百姓“三感”。近年来,高碛社区也先后捧回“全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全市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和全国“和美乡村百佳范例”等殊荣。
(记者 李诗素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