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江
近日,收到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颁发的《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和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年荣誉证章,深感荣光,思绪万千。
手捧红彤彤的证书和金灿灿的纪念证章,使我信心更加坚定: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我相信坚守的力量,更相信行业的明天会更好。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三十多年,我从一个毛头小伙子到年过半百的中年男人;工作场所从黔江地区电视台,到如今新时代的融媒体中心;从一个懵懂的电视观众,到亲历当时高端大气的电视节目出品,到现在见证形式多样的融媒体产品诞生。
三十多年来,我先后经历了采写新闻、拍摄节目、编辑制作、审查把关、安全播出等各个业务岗位。通过历练和学习,再到制作部、总编室、技术播出部等部室负责人管理岗位,见证了传统电视媒体的发展历程,迈入了新时代融媒体发展的新征程。
三十多年的新闻工作时间里,我们时常为赶稿子而加班加点饿肚子,外出采访被大雨淋成落汤鸡,为赶会议而穿反衣服,为抢镜头跑裂鞋帮,为拍摄日出半夜摸黑行走。在抗洪抢险一线双脚被洪水泡烂,因申报机场建设赶制汇报专题片,一周24小时吃住坚守在制作机房。非典疫情暴发赶赴一线采访,为首次顺利直播保障设备正常运行而睡在设备旁……一幕幕,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1999年,酉阳自治县遭遇连续多日大暴雨,暴发“6·28”洪涝灾害,县城大面积被淹,公路被毁,通讯中断,部分群众滞留淹没区。当时的开发区电视台临时组建报道组,深入灾区一线采访报道,我有幸成为小组其中一员。白天在洪水淹没区涉水采访,拍摄各级干部群众组成的救援队转运被困群众,为群众运送生活用品,洪水消退后清扫淤泥等抢险救灾一线报道场景。为赶时间,保障新闻时效性,回到驻地就及时把各小组成员拍摄的各种素材进行编辑梳理,然后通过微波传回电视台,第一时间保障一线新闻的准时播出,每天完成素材传送已是凌晨3点多。每每下半夜完成手里的工作时才发现,由于连续多日在淹没区一线涉水采访报道,多数时间双脚都被洪水浸泡着,得不到及时处理,脚都被洪水泡发胀而裂口,晚上水分一收缩,钻心地疼。
2003年,在抗击非典疫情期间,作为新闻记者,接到采访任务后,在无任何防护的情况下,第一时间赶赴湖北省咸丰县进入重庆市黔江区境内的舟白检查站采访报道,深入疾控中心、隔离病房拍摄报道应急准备情况。在采访期间,父亲因突发肾结石到医院动手术,都未能及时赶到医院陪护,仍然坚守在采访一线,履行记者职责,忠实记录了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的感人历史瞬间。来自一线的报道,为万众一心抗击非典增添了勇气和信心,对切断非典的传播渠道,进一步控制疫情蔓延发挥了作用。
这些特殊的工作经历,既是对我的考验,也是媒体工作给予我的美好回忆。可以说,这三十多年,是我走得无怨无悔、心绪顺畅、充实踏实的三十年。更是我不断成长、逐渐成熟、收获颇丰的三十年。
三十多年来,对于新闻工作,我也曾偶尔困惑、迷茫甚至疲倦过,但家人们那一个个看似平常而温暖又体谅的眼神,朋友们那一个个看似无心但寓意深远的电话、点赞,老领导、师傅或老同事那一句句看似表扬但却委婉批评的话语,使我不得不一次次重振信心,从而重拾笔头、重握鼠标、重启征程。
在离开新闻一线岗位的年头,我试图用另一种方式和心态去工作生活,但是无论做事、说话还是待人,我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沿用着干新闻工作时所形成的行为习惯。这样看来,今后无论走到什么岗位,新闻所指的方向就是我工作、生活和做人的行动指南。
一路风尘,一路歌,“双证”的褒奖认可,离不开一直陪伴我成长的家人、领导、师傅、同事、朋友们的帮助和包容,在此深躬一一谢过。哪怕岁月无情,仍然痴情不变,继续书写一个普通媒体人别样的情怀,无悔的人生。往后的岁月,我将以众多优秀新闻工作者为学习榜样,砥砺前行,在融媒体发展新征程中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