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清代关隘保存至今 见证古盐道兴衰

本报讯(记者 田丹 文/图)在黔江区阿蓬江镇,仍保存着一座由青石堆砌的关隘,历经130多年的风雨,关隘不仅见证了古盐道的兴衰,至今还在发挥余热,为当地人们出行提供了便利。近日,记者有幸在该镇石合村,见到了这座藏于大山深处的清代关隘。据介绍,关隘高5米,长20米,宽4.9米,其中古盐道部分宽约2.5米,由青石板铺就。这座关隘为前、中、后三进建筑,主体以条石砌成,其中木结构部分早年因故损毁,一座石制隘门坍塌,所幸并未影响正常通行。

当日随行的阿蓬江镇政府工作人员熊定质告诉记者,经过初步考证,这座关隘始建于清光绪12年,即公元1886年,是当地士绅集资修建的。关隘建在当时的驿道和盐道上,是川盐进入湖南的卡口之一,一方面是为了给来往的行人、盐商和运盐工人提供临时休憩的场所,同时也兼顾防御匪患的作用。

据了解,途经黔江的盐道作为川盐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为两路,一路通达鄂西,另一路经西阳龙潭、龚滩,最终抵达湘西、黔北等地。古盐道除了贩运食盐,还承担着勾连南北、繁荣商贸的作用,因此也被称作“土苗儿女的丝绸之路”。由于路途遥远,古盐道每隔15公里或30公里,就会修建规模不等的关隘和驿站,为过往商旅提供食宿、庇护安全。位于石合村的清代关隘就是当年古盐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直到抗战前夕川湘公路通车后,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据黔江区阿蓬江镇有关负责人介绍,阿蓬江镇境内曾经有40多公里的川盐道,其中,石合村这座关隘遗迹保存较为完好,是川盐古道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它见证了渝东南地区古代盐商贸易的兴衰。如今,古盐道的作用早已被铁路和高速公路取代,保存下来的关隘作为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必经之路,仍在发挥余热。据了解,石合村古盐道和关隘,对研究晚清时期武陵山区建筑构造和商贸交通有着重要价值,黔江区正着手对其进行保护。


编辑:黔江编辑2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