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天刚蒙蒙亮,位于石会镇中元村的羽人山烟雾蒙蒙,一幅飘渺灵动的水墨画卷铺陈开来。山脚下,伴随着熹微的晨光,何洪海摇摇晃晃地开启一天的忙碌——去酒坊查看白酒发酵情况。
何洪海与妻子查看发酵情况
今年43岁的何洪海,对人总是笑脸相迎,灿烂阳光笑脸的背后,却是他四十余年的坎坷人生之路。14岁那年,他因意外不幸失去了左臂,多年来,他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用乐观对抗生活的重量,用独臂支撑家庭的重担。凭着自己酿酒的手艺,一点点改善着家人的生活,也逐渐摸索出一条醇厚而甜蜜的致富增收路。
“刚截肢那会儿,以为以后没法过了”
14岁那年,与父亲一起做酒的何洪海,左手不慎被机器卷入,突如其来的意外让他一蹶不振,为了给他治伤,家里也变卖了所有的家产。
“当时左臂胳膊肘以下全部截去,感觉天都塌下来了,全家人抱头痛哭。刚截肢那会儿,我以为以后都没法过了。”何洪海说。
何洪海(右)展示酿造的酒
好几年的时间里,何洪海都在沮丧、自卑、自闭的情绪中辗转沉沦。后来在父母、玩伴的陪伴与鼓励下渐渐走出阴霾,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基础工作。由于截肢导致的不平衡,他走路干活总是摇摇晃晃的。
生活的不便并没有打倒这个乐观坚强的小伙子,失去左臂的他对于传统技艺却有着极高的天赋,随着父母一天天变老,他开始学习传统酿酒工艺、学做手工面条,一步步从父母肩上接过生活的担子。
“父母为我的伤付出了太多,我不能让他们担心。而且,我不认为我是个‘废人’,人家能做到的我也可以做到,甚至更好。”回想一步步走来,何洪海眼中满是坚毅。
“没有左臂,她就是我的左臂”
何洪海的坚强乐观打动了沙坝镇的姑娘邓春兰,2002年,心心相印的两人结为夫妻,共同支撑家庭的重担,清贫却也快乐,辛苦却也幸福。
结婚分家后,何洪海与妻子邓春兰走上了打工谋生之路,打砂石、搬砖、背水泥、开小卖部……多苦多累的活夫妻俩都干过,但由于身体的缺陷,他屡屡碰壁,最终还是选择回乡发展。
“打工的收入,吃喝用度开支下来就所剩无几了,还怎么养家糊口呢?”何洪海表示,当时好多人都在返乡创业,回家,是他们的“最佳选择”。
2017年,何洪海与妻子回到中元村,搭建起灶台重操祖辈传承下来的酿酒工艺,开起了酒坊。配料、粉碎、发酵、蒸酒等一系列流程全由夫妻两人完成。左臂不方便,妻子便承担了大部分的体力活。
喂养家禽
“酿酒是一门很复杂的工艺,每道环节都会有很多工作要干,这些年,真的苦了她(妻子邓春兰)了,我左手不方便,她承担了大半的体力活,真的,没有左臂,她就是我的左臂。”看着妻子,何洪海眼中充满心疼。
“脚踏实地,做良心酒”
“酿酒是门技术活,发酵时不能见光,否则酒会发酸。什么温度下的酒曲决定了酒是什么口感,夏天这个季节,我们一般就是休息。”提起酿酒,何洪海充满自信,虽然他干起活来不如其他人灵便,但却做得一丝不苟,虽然独臂,但酿酒功夫灵活娴熟。
“我酿造的酒,是以玉米、高粱、绿豆、苦荞等粮食为原料,从选粮到出酒,全部都是传统工艺、纯手工酿造,这种纯粮酒,好喝不上头,也不口干。”何洪海介绍说,目前在他这买酒的客户都是老客户,外地人喝一次后,也会打电话订购,一般都供不应求,为了保证酒的质量和口感,目前不考虑扩大规模。
“好多人都劝我多做点酒,多赚钱,但是多起来,就难以保证酒的质量,算了,我们就脚踏实地,做良心酒。”何洪海说。
据了解,夫妻俩的酒坊,一年酿酒所需粮食原料10余吨,可酿制出5至6吨白酒,一年可实现收入10余万元,夫妻俩的生活也是越来越好了。
“自力更生,吃碗白米饭都硬扎些”
采访中,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费远忠还披露了一个细节,当时,镇村两级干部多方努力,给何洪海争取到了扶持政策,得到消息的何洪海没有丝毫高兴,断然拒绝了帮扶资金。
“人家都说我傻,有钱不拿,但我觉得,我跟其他人没有什么不一样,把这些政策留给更需要的人吧。”提起这些事,何洪海反而不好意思起来。“对,自力更生,吃碗白米饭都硬扎些。”妻子邓春兰说道。
说到做到,夫妻俩除了做好酒坊,还种了好几亩庄稼,喂养了仔猪和几十只鸡鸭,农闲时节还会做些手工面条。如今,夫妻俩买上了小汽车,建起了两层楼房,真正吃上了“硬扎的白米饭”。
“何洪海身残志坚、不等不靠,靠勤劳致富,是我们的榜样。”“他们夫妻俩吃了很多的苦,但一直以来都积极向上,与周边邻居的关系也都处得很好。”“待人真诚,老实忠厚,大家都很喜欢他们。”提到夫妻俩,村里人都竖起大拇指。
(记者 蔡肖霞 实习生 余向洋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