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田丹 实习生 谢丹 文/图)初夏时节,桑叶迎来生长旺季。黔江区今年首批1万多张桑蚕种,进入共育期。近两年,该区依托小蚕智能共育工厂,小蚕共育变得省时又省力,成为了带领群众稳定增收的“压舱石”。
近日,记者在黔江区濯水镇双龙村的小蚕智能共育工厂里看到,密密麻麻的蚕宝宝布满了蚕箔。据介绍,两天后这批小蚕就会结束共育,交给蚕农饲养。小蚕共育需要恒温、恒湿、无菌的环境,共育室长期要有人值守。有了小蚕智能共育工厂,从升温、除湿到通风、光照,都交给一套智能化控制系统感应调节。
俗话说,“养好小蚕七成收”。在黔江区,小蚕共育过去靠共育户单打独斗,一旦发生病变,直接影响到养蚕收益。从2021年起,当地在具备条件的乡镇试点小蚕智能共育工厂,确保小蚕发育整齐,提升共育成功率,每季可节约8到10天的养蚕时间,仅黔江区濯水镇就有170多户蚕农因此获益。
据蚕业公司相关负责人孙泽波介绍:“这套设备实现了小蚕共育的智能化。比如说,共育室的温度湿度有什么异常,系统会自动报警,也会自动调节到最合适的状态。该通风换气的时候,换气扇就会打开,让共育室的环境更加适合小蚕的生长和发育。”
黔江区濯水镇镇长曾祥波告诉记者,我们濯水镇有7000多亩桑园,以前有20多个共育室,基本上都是人工共育,共育一张小蚕的成本要40元以上,而且还有风险。智能化小蚕共育工厂建好后,共育一张小蚕节约了至少10元,单次共育规模由原来的80张,翻了五倍,变成现在的400张左右。这座智能化小蚕共育工厂,每年能共育小蚕1600张,相当于以前5个共育室的共育规模,小蚕在这里共育,有利于蚕病的统防统治和技术的集中指导,极大地节约了生产成本。
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目前,黔江区已陆续建成8座小蚕智能共育工厂,并在武陵山区率先实现了产业化运作,全年共育小蚕占发种数量的10%左右。当地将依托小蚕智能共育工厂,继续推动蚕桑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