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长江生态环境 筑牢重要生态屏障
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保护好长江生态环境是重庆的职责所在、使命所在。一直以来,我市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将保护长江母亲河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全力以赴抓紧抓实抓好。
高位部署 统筹推进
市委、市政府科学谋划、高位推动,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贯彻到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全过程、各方面,确保相关工作落到实处。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强调,要“奋力书写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新篇章”,将“深入推动绿色发展,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作为未来五年的11项重点举措之一。并且召开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全市推动产业绿色发展会议等作出部署安排,全面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
各区县和各级单位层层落实、一体贯彻,大力推进长江流域禁捕退捕、长江水污染防治、长江沿线生态林建设等重点工作;各级河长多次巡河,现场调查、解决问题;公、检、法协同发力,持续保护和改善长江生态环境,成效明显。
2022年,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保持为Ⅱ类,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8.6%,水生生物资源量增长、物种数增多。
生态优先 共护家园
2022年5月31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收容救护中心正式启用,长江鲟、胭脂鱼等珍贵濒危物种在长江上游有了救护场所。
此举不是个例。近年来,我市坚持生态优先,积极强化生态环境综合管控、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强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切实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
据了解,在生态保护方面,我市已建成66万亩长江重庆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提前完成长江禁捕退捕任务,累计整改长江经济带小水电清理1424座、退出242座,清理长江干流岸线违规利用项目461个,“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取得显著成效。
在生态修复方面,已成立重庆市三峡水库消落区保护与治理研究中心,启动了万州区、云阳县、巫山县3个不同类型消落区生态修复试点示范项目,打造出渝北铜锣山矿坑公园等一批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值得一提的是,广阳岛入选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并在联合国“斯德哥尔摩+50”中国利益相关方对话会议上进行了交流发言。
问题导向 加强防范
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900余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66座,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8%;
3100余艘重庆籍船舶全部实现“零排放”,被作为示范性经验在长江干线安徽及以上区段推广;
完成北碚缙云山、石柱水磨溪等自然保护区综合整治,永川临江河茨坝断面水质提升至Ⅲ类……
一串串数据,折射出我市深入开展长江流域综合整治的蓬勃态势。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我市突出源头管控、靶向治理,不断提升长江流域重庆段综合治理水平。
“提升综合治理水平的同时,我们同步加强风险防范。”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市多次开展水环境联合执法检查专项行动,健全长江流域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强化跨省市联防联控,为全市169条河流(河段)编制了流域“一河一策一图”环境应急响应方案,水环境风险防范能力逐渐提升。
绿色发展 争创示范
多措并举之下,我市绿色发展效果初显。
目前,我市“双碳”工作开局良好,“ 1+2+6+N”政策体系加快构建,两江新区入围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碳惠通”平台成功上线并获评全国十佳公众参与案例;
在全国率先发布“三线一单”成果,率先研发“三线一单”智检服务系统,首创首发“建设项目选线选址环境准入自助查询系统”App并上线“渝快办”,精准高效服务招商引资,保障多个重大项目顺利落地;
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把“绿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促进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数字经济跻身全国第一方阵,绿色产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0%;
累计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6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5个。
拥抱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建设新重庆。下一步,我市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 加快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提速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努力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詹米璐 张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