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手机报特刊:全面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黔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导读】
>>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引领现代化新黔江高质量发展
>>黔江 向建设区域中心城市迈进
>>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文旅融合育生机 黔江之美竞绽放
【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引领现代化新黔江高质量发展】
“全区上下要吹响‘开局即决战、起步即冲刺’的号角,动起来、跑起来、干起来。”近日,黔江区召开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推进大会,明确把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建设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作为区委的“一号工程”和全区工作总抓手、总牵引,引领现代化新黔江建设高质量发展。
>>以最大诚意最高礼遇最优政策招商引资
连日来,黔江区委书记徐江率考察组赴浙江省杭州市丽水市、福建省福州市厦门市三明市、四川省成都市,围绕加快建设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区域医疗中心和交通枢纽、智慧黔江(城市)等开展考察招商,学习先进经验,对接有关工作,以实际行动助力黔江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在福建省厦门市,黔江区考察组与浙江、福建的企业家们举行会谈,向他们推介黔江优质资源、宣讲优惠政策、承诺优质服务,力求让企业家们来得放心、留得安心、干得舒心。
黔江的招商诚意深深地打动了沿海的企业家们,厦门浙江商会会长汪卫东表示,近期将组织有关企业到黔江开展合作洽谈,在生物医药、茧丝绸产业链、畜牧产业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推动互惠共赢,为黔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在浙江省杭州市,黔江区考察组就黔江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链招商大数据平台等有关合作事项与3家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打造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黔江样板”
2月10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黔江区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进行医、教、研等方面的合作,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将发挥学科优势,切实提升黔江中心医院管理水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黔江医疗机构的整体提升,为黔江区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建成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提供有力的医疗支撑。
黔江区委书记徐江表示,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合作就是黔江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最重要、最具标志性的抓手,必将助推黔江健康卫生事业取得跨越式、变革式的跃升,更好服务武陵山区人民群众。
黔江区卫生健康委主任刘冲表示,黔江将按照“以改革推动项目,以项目促进改革”的思路推动示范项目工作,持续推动分级诊疗体系加快构建,用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庆大学附属医院医疗资源,务实推动三明、丽水医改经验落地见效,深入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更好把项目成效彰显在增强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和武陵山区医疗高地的承载能力上,加快打造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黔江样板”。
>>加快建设武陵山区综合交通枢纽
2月9日,黔江区政府相关负责人前往成都铁路局集团公司联系对接有关工作,双方围绕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武陵山区区域铁路枢纽和铁路物流中心等事项进行了深入座谈交流。
据了解,成都铁路局集团公司将积极推进铁路货场合作建设框架协议落实,支持黔江区450万吨货场建设。支持加快集装箱货运线建设,力争年底投用。加快路地协作共建铁路物流园区建设,引入国资平台公司、社会物流企业等共建铁路物流中心,集聚运输、仓储、分拣、交易、配送功能,推进动货联运,加快公转铁上量,实现路地合作共赢。加快至重庆高铁建设,推进至吉首高铁前期,做深黔万高铁前期,开展广垫忠黔、黔毕昭等铁路规划研究。积极支持黔江重大铁路项目纳入国家铁路网规划,加快打造区域铁路物流枢纽。
黔江区交通局局长段拥军表示,目前,黔江区“一机场三铁路三高速”多向多式联运,“4高6铁”铁路网和“1环8射”高速公路网加快构建,武陵山区综合交通枢纽初步成型。
接下来,黔江将聚焦高层次开放,深度参与成渝地区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建设,进一步拓展大通道、畅通主动脉、完善微循环,带动人口集聚和产业引入,加快构建“普铁+高铁+航空+高速公路”的多式联运、多向联通立体交通网络,增强黔江服务重庆主城都市区、辐射武陵山区的重要节点功能。
到2025年,全面构建“4高6铁”黔江铁路网,布局“1环8射”高速公路网,建设“四通八达”的航线网,全面开启高铁时代,开通航线20条以上。
黔江区委书记徐江表示,将围绕建设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锚定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东进南下“桥头堡”建设目标,根据全市“十项行动”,以“八张问题清单”为重要抓手,奋力交出“七张高分报表”。突出抓好黔江在重庆市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上发言承诺的重点事项,全力融入成渝开放通道网络、成渝现代产业体系、成渝一体化要素市场、巴蜀文旅走廊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
【黔江 向建设区域中心城市迈进】
近日,漫步黔江城区,大规模改造后的城市道路平直宽阔,不久前种植的树木绿植在冬日里苍翠鲜靓,落成的住宅小区温馨怡人,启用的购物广场人气广聚。绿叶、芳草、高楼、大道、华灯,黔江这座令人向往的“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在聚焦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中展现了青春靓丽的“容颜”。
黔江是国市定位的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和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地处重庆与长沙、武汉、贵阳三个省会城市的几何中心,是重庆乃至成渝地区南下东进、武陵山区互联互通的“桥头堡”,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唯一交汇点,定位带来的机遇将持续显现。
2月1日,在区两会上,黔江区提出:要以时不我待的干劲、逢山开路的闯劲、久久为功的韧劲,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加快建设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和武陵山区综合交通枢纽。而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聚焦“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目标,立足“更快、更新”,赛成绩、树形象,高水平打造“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奋力推动黔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开好局、起好步。
在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征程中,黔江将立足资源特点和产业基础,抢抓片区唯一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的战略机遇,加快推进黔万高铁、广垫忠黔铁路等交通大动脉,提升“黔江节点”功能。
以市级高新区为载体,加强与重庆高新区的联动,持续深化与区内外校地合作,做实“重庆高新区·黔江产业合作示范园”。
以放大教育、医疗、旅游三大集散中心功能为重点,增强金融、商贸等集聚辐射力,打造渝东南乃至武陵山区公共服务高地,持续擦亮“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城市名片。
如今的黔江,站在城区中心放眼四周,一处处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尽显我区迸发出的无限生机和活力。城市建设形成了文旅美城、集散兴城、工业强城、开放活城“四城建设”放射扩容发展的崭新格局。
>>加快产业集聚,着力推进工业强城
抓紧抓实烟草产业,做强新材料产业,做优生物医药产业,加快中医药相关学科建设,培育中药材种植基地。
做好消费品工业,助力黔江鸡杂等全产业链发展。抢抓新能源产业,启动麒麟风电项目建设,完成黎黄片区风电项目前期工作。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建5G基站300个以上,建成新能源公共充电设施200个以上。启动黔江高新区研发中心建设,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实施市级高新区“以认促建”三年行动计划,力争专业研发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95家以上、产值670亿元以上、研发投入强度3.2%以上。
>>壮大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文旅美城
提升濯水景区品质,推进金山盖国际旅游康养度假区、正阳圣境森林康养项目建设,推动城市大峡谷5A级景区创建工作。
聚焦文旅融合,着力做新业态、做优服务、做响品牌、做大市场。力争A级景区实现售票75万人次以上、增长15%以上。文化旅游业增加值占GDP9%以上,创成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深化“巴渝新消费”八大行动,培育新消费场景,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文商旅”跨界发展。
启动450万吨铁路集装箱货场建设,开工渝东南智慧商贸物流园和铁路物流中心项目,加快打造区域快递物流分拨中心。
>>紧扣中心功能,着力促进集散兴城
加快建设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启动高铁站房及配套工程建设。
建成黔江东南环线高速公路,完工黔江武陵山机场改扩建项目。
推进渝湘高铁黔江至吉首段、黔江武陵山机场跑道延伸等前期工作。
推动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2%以上。
强化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推进中心医院与重庆大学深度合作,支持民族医院创成三级综合医院,建成武陵山公共卫生应急医院。
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0万人次以上,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5亿元以上。
>>厚植发展潜力,着力推动开放活城
聚焦“3+2”主导产业体系,建立产业引导基金;集中资源推动招商项目成果转化,签约项目40个以上,实现到位资金25亿元以上。
深化“双创”行动,支持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打造“双创”平台,力争培育市级以上平台2个。
实施市场主体“增量提质”计划,新发展市场主体5000家以上、“四上企业”80家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科技型企业40家以上。
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建设,打造农产品出口基地2个,培育AEO认证企业1家,引进培育外贸进出口企业5家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15%以上。
>>建设好区域中心城市,是全区人民的期盼
当下,黔江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成效正在逐步体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这些便是黔江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意义。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依托2所高校、1所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和3所市级重点中学,筑牢底板、培育长板、补齐短板,黔江区在“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全面发力,建设渝东南教育中心。
“十四五”期间,“加快形成”一个龙头名校领跑、三驾马车齐头并进,职业教育规模达到3.5万人,每年向武陵山地区输送技能型人才1万人,培育2所市级高水平高职学院和1所国家级优质中职学校,建成技能型人才强区和武陵山技能人才高地。
>>建市级区域医疗中心
黔江拥有国家布局全国仅15个、重庆唯一的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并且将规划建设5个不同类别的三级医疗卫生机构。
目前,黔江建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三级乙等综合医院、二级甲等中医院、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各1家,建成国家级特色专科1个、市级重点专科28个,建成重庆市区域医疗质量控制中心11个,黔江区医院看大病能力持续提升,区内就诊病人比例稳定在90%以上,接收区外就诊病人占比32%。
>>打造武陵山旅游集散中心
“景在城中、城在景中、景城相依”12字完美展现了一幅黔江美景图。黔江区不断擦亮“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品牌,形成“1个5A+7个4A”的精品旅游景区品牌方阵,A级景区数量位居全市第二位、渝东南第一位,旅游景区品牌创建速度全市第一,武陵山机场开通包括北上广等城市航线14条,渝怀铁路开行动车,黔石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加快了“中心”的形成。
【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座座民居亮丽多彩,一条条道路四通八达,一项项产业生机盎然……时下,放眼黔江大地,一幅村庄美、产业强、乡风好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也是乡村振兴全面展开的关键之年。黔江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打造牛全产业链,培育农业产业新增长极
记者在黔江区中塘镇重庆名年养牛场看到,前不久,跨越两千多公里引进的数百头西门塔尔牛已然适应当地的气候,显得“精神抖擞”。 “养牛场每年存栏400头,销售200头。”养牛场负责人黄全银说。
2022年,黔江区坚持畜牧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发展思路,抢抓国市“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发展机遇,提出“稳猪兴牛”发展主基调,举全区之力突破性发展牛产业,定位“牛”为新的“黄金赛道”,制定“牛”的全新“政策红包”,构建“牛”全产业“黄金链条”,打造“牛”的生态“种养循环”,探索“牛”的持续“利益联结”,加速推动牛全产业链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
全年规划发展肉牛场(户)1105户46292头,动工建设肉牛养殖场(户)974户,其中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24户,完工615家,区外引牛10515头,种植牧草0.71万亩。招商引进4000头奶牛养殖项目和江苏、广东、四川,重庆主城、垫江、涪陵、长寿、彭水等地客商相继来黔投资建设规模肉牛场,实现了牛产业突破性发展。2022年出栏牛2.75万头、同比增长7.6%,牛全产业链产值实现10亿元。带动从事肉牛养殖的脱贫户548户1600人,饲养肉牛2334头,实现脱贫户增收5000万元,户均纯收入2万元以上。
>>加速乡村建设,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干净整洁的村道,错落有致的民居,村前的阿蓬江水缓缓流过。走进黔江区冯家街道寨子社区,这里河畅水清岸绿景美,青山绿水与民居交相辉映,令人心旷神怡。依托阿蓬江“一江两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带建设,把产业做成风景,让风景变成产业,寨子社区不仅成为了重庆市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还是重庆市首批乡村振兴综合示范点。
2022年建成“四好农村路”233公里,村民小组通达率100%;稳步推进水利部试点的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项目;收运处理乡镇农村生活垃圾16415吨,摸排户厕12.7万余户,已完成1606户户厕改造。积极开展第四批美丽宜居乡村创建活动,建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69个,新增市级美丽宜居乡村9个。
>>完善政策机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这几天,在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太极镇,村民们趁着有利天气,忙着翻耕桑园,给桑树松土。为了方便后续管理,一大早,驻村干部和科技特派员就走进田间地头,察看桑树长势。近年来,通过推动蚕桑产业一二三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带动300余户蚕农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
“既要产业兴农,也要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为了筑牢返贫致贫“防火墙”,黔江区实行区、乡、村三级总动员,健全“区负总责、部门协作、乡镇街道抓落实、任务到村、责任到人”的工作领导体制,调整充实区委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成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等三个工作专班,建立了协调配合、无缝衔接、高效运转的工作运行机制。
全面落实“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其他领导协助抓”责任,高位推动各项工作。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坚持每周调研、督导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区委书记率先垂范,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全年遍访30个乡镇街道,包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重的5个乡镇、62个村(社区)。调整完善区领导联系乡村振兴工作机制,36名区领导、117个区级部门组建30个区级帮扶集团结对帮扶30个乡镇街道;选派235名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出台《黔江区2022年驻乡驻村帮扶工作要点》,做到了区、乡、村三级目标明确、责任明确、任务明确。
同时,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专项督查组,实行常态化督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深入30个乡镇街道开展督查指导,覆盖50%以上的行政村,层层传导压力,压实镇村直接责任,促进问题整改,提升工作质量。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作为全区经济社会考核的重要部分。
2022年,黔江区高质量承办了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强协作·促振兴—社会帮扶在行动”活动,得到了国家乡村振兴局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创新“五转”协作机制打造东西部协作样板》入选“中国改革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文旅融合育生机 黔江之美竞绽放】
千年古镇古色古香,一江春水濯身濯情,坐上画舫游船,欣赏历经岁月沉淀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
近年来,黔江区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以“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品牌定位,围绕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和武陵山旅游集散中心目标,按照“一城主导、两区示范、三核驱动、全域融合”发展思路,创新推进文化旅游融合,深入实施“文旅美城”建设,文化旅游供给取得新进展、品牌实现新突破,实现了绿水青山“颜值”和金山银山“价值”双提升。
>>深挖资源禀赋 实现全域旅游新突破
黔江深挖历史文化资源,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不断升级产品供给,实现旅游产业多元发展。成功创建濯水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成7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形成“1个5A+7个4A”的精品旅游景区品牌方阵,A级景区数量位居全市第二位、渝东南第一位,全区自然观光型、人文体验型、避暑休闲型等多样化主题景区全域互动立体呈现,获评首批市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金山盖国际旅游康养度假区完成总体规划编制、启动区域性控制性详规,沙塘路有序施工;文体产业园、城市大峡谷二期、正阳圣境森林康养小镇等大型文旅综合体项目加快推进,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度假旅游等多样化旅游产品协同发展,旅游供给质量持续优化。
同样,黔江人文资源也很独特,以土家十三寨为基底的土家吊脚楼群落,绵延传承着独特的民俗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这里依托土家建筑打造的民宿客栈群落,也成为当地土家人兴业致富的载体。
“文化+”“旅游+”“文旅+”……黔江结合自身旅游资源多、土家文化发达的优势,文旅融合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因此,到濯水古镇探寻文化脉络,到蒲花暗河感受“三天两夜”极致体验,去水车坪聆听红色文化……把历史、自然、文化关联,城市与乡村衔接,几大旅游板块的构建为黔江旅游开拓了一个全新的格局。
>>深化品牌创建 打造文旅融合新亮点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绚丽奇特的自然风光少不了文化底蕴来加持。
黔江创新宣传方式,拓展宣传渠道,开展精准营销,积极开展区域旅游合作,持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重庆主城武陵文旅推广中心黔江展厅对外开放,通过人民网、新华网、重庆日报等重点媒体常态化开展“文旅美城”专题报道,利用高速公路T型牌、地铁公交等媒介定期开展宣传推广,黔江文旅公众号、抖音号备受欢迎。
不断完善“线上+线下”旅游营销体系,建立“直播+微视频+带货(票)”分销机制,开设携程“黔江旅游”星球号旗舰店,推出“十万市外游客免费吃鸡杂”“游客过夜消费住宿补助”等活动,推出四季旅游线路、乡村旅游线路、红色旅游线路等特色旅游线路产品,积极融入乌江画廊文旅示范带和武陵山区民俗风情生态旅游示范区。
成功举办四届中国山地马拉松赛、六届跑客节、三届鸡杂美食节、三届少数民族电影展映等节会活动,将黔江特有节会活动办出了特色、办出了品牌、办出了影响,黔江区荣获“中国最佳文化旅游名区”“中国最具魅力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等称号。
牵线、穿梳、找层、挑织……近日,在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非遗传习所,学生们正学习制作西兰卡普。近年来,黔江开发以非遗、民俗文化为主题的黔江鸡杂、西兰卡普等特色旅游商品50余种,通过家庭作坊、专业合作社等方式进行产销,全区旅游业呈现多业融合频现、富民效应叠加的良性运行状态。
厚重的历史文化融合旅游业态,让游客更深层次地感知文物、非遗的独特魅力,也赋予黔江文旅业更蓬勃的生命力。
>>共享发展成果 绽放文旅融合新光彩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让大众共享文化成果,才能让“诗”和“远方”实现更好衔接、共创美好生活。
黔江实施文化场馆旅游化升级改造,全市唯一民族博物馆免费向游客开放,三台书院、万涛故居等文物完成陈列布展、实现活化利用。深入实施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融合,濯水5A级景区内建成渝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区文化馆濯水分馆等文化设施,非遗美食城建成投用,年均开展非遗进景区展示展演100余场,濯水景区《赏濯水古韵·品非遗美食》入选2022年度重庆“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优秀案例,濯水景区获评国家级非遗小镇,小南海新建村获评国家级非遗村寨。
全区艺术精品创作展演成果丰硕。创作的《向往黔江》《神龟峡》《大美黔江等你来》等一批民族歌曲广泛传唱,原创民族音乐歌舞诗剧《濯水谣》进京出国展演,《南溪号子》《幺妹住在十三寨》登上2021中国原生民歌节舞台,民族音乐《南溪号子九道拐》、舞蹈《犇》获评第十九届全国群星奖重庆选拔活动二等奖。
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旅游+扶贫”融合。“清新黔江—吸氧洗肺之旅”旅游线路入选全国精品主题旅游线路,阿蓬江两岸成为乡村旅游示范带、入选“重庆醉美乡村好去处”,小南海新建村入选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冯家街道寨子社区、阿蓬江镇高碛社区、新华乡钟溪村、金溪镇望岭村入选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
此外,“开放旅游+精准扶贫”模式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的充分肯定,《创新“乡村振兴+全域旅游”融合发展案例》被《中国改革年鉴》采用,并作为典型案例全国推广。
【关于我们】
《黔江手机报》由区委区政府主管、区委宣传部主办、区融媒体中心承办,为免费赠阅。
[移动手机用户订阅方式:发送QJB到10658600;联通手机用户订阅方式:发送KTQJ至1065571902;电信手机用户订阅方式:发送DGQJ至1065920607。]
[本期记者:罗跃 刘茂娇 费玉琼 刘旭东 王巧西 策划:朱俊峰 编辑:廖红霞 主编:龚节佑 值班编委:曾素芳 总编辑:汪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