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江在介绍老茶园。
12月15日,在黔江区鹅池镇社溪村,村党支部书记王友江望着漫山遍野重获新生的老茶树颇为感慨,“还好赶上了乡村振兴的快车,才让这荒废了20年的老茶园重新盘活了。”
社溪村海拔900多米,境内山峦叠嶂,森林覆盖率90%以上。村里历来有种茶制茶的传统,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地打造集中成片茶园200余亩,村民自发套种茶树2000亩,村里80%以上的可耕种土地里都有茶树的影子。卖茶叶收入成为村民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九几年的时候,我家的茶叶能卖到5元一斤,一年卖茶收入有百多元。”65岁的程时甫说,当时,卖茶叶的收入普遍超过了家家户户总收入的20%。
“那时候,我们社溪村的茶叶卖到了周边乡镇,相当俏手。好多买家还会提前预订来年的茶叶。”69岁的冉光元说,村里家家户户都喝自家的茶,煨茶罐达到了加白开水也有茶香的地步。
进入21世纪,打工潮兴起,村民大多外出务工,加上村民自制茶产量不大、价格上不去,茶树开始被弃管、砍伐。最严重时,地里套种的茶树过半被砍掉,老茶园彻底荒废。老茶园的荒废成了社溪村人的伤心事。
让王友江高兴的是,老黄历已经翻过去了。随着乡村振兴号角的吹响,在鹅池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决心恢复社溪村茶产业功能。从湖北恩施邀请了茶叶专家加强技术指导,成立专业合作社,办起了茶叶加工厂,结合传统技法和现代工艺,进行茶叶深加工,提升附加值。如今,茶山苍翠,茶香氤氲,茶产业成为当地助农增收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采茶时节,我们每天能采到3-4斤茶叶,工资在100元左右。”村民罗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合作社和农户签了长达20年的土地租赁合同,现在每亩地的租金是150元,每三年涨50元。务工加土地流转,每年收入2万元左右,在家门口把钱挣了,家庭也照顾到了,感觉还是挺不错的。
“大冬天的,进屋喝杯我家自制的茶。”路过78岁的村民程时全家,他盛情邀请我们进屋坐,随后搭着木梯上了吊脚楼,翻出他珍藏在土罐子里自制的茶叶。
程时全老人在展示他自制的茶叶。
“这茶一定得喝了再走,我们这里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浓厚,家里来客人要‘进门一杯茶,出门一杯茶’。”王友江一边双手接过热气腾腾的茶水,一边扭头和我们说。
“当年社溪村可让我们羡慕了。”程时全的妻子冉茂碧原是鹅池镇治安村人,嫁到社溪村后,一年和丈夫要制作30多斤茶叶。现在,老两口一年依旧坚持手工制作十几斤茶叶,大多被熟人提前订了,剩下的则是一年的自用茶。
据程时全介绍,随着村里把集中成片的老茶园开发出来,村子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精心管理自家的老茶树。自家的老茶园,不仅可以自采、自制卖成品茶叶,也可以把新鲜茶叶直接卖到茶厂,茶叶不愁销路,大家的积极性就高了。
如今,社溪村对7000余株老茶树挂牌管理,并新栽了有机绿茶、福鼎大白800多亩,逐步恢复了茶叶的产能。该村共有296户人家,近200户老百姓将老茶树上的鲜叶采摘下来,卖给专业合作社生产加工,增加家庭收入。寒冬里,荒废的老茶园一点点“活起来”。
此外,社溪村还注册“硒恒客”茶商标1个,打造“长寿眉”和“荒野红”茶叶品牌2个,开发红茶、绿茶、黄茶、白茶等系列产品10余个,年产值超过200万元。通过“党支部+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拉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5万元以上,给40余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以茶兴农、以茶富农,我们将继续指导社溪村围绕茶产业发力,加大市场经营主体引进力度,进一步发挥市场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不断把茶叶品种做优、品质做好、品牌做响,凝心聚力培育发展成乡村特色产业,让乡村产业振兴的美好愿景逐项变为现实。”鹅池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庞建军表示,要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让社溪村村民过上人人富足、户户茶香的好日子。
行走在老茶园,弥漫的雾气与袅袅茶香交融,更添人间烟火气……冬日暖阳下,深山老茶园正焕发出新活力。
在观察制作的茶叶。
(记者 刘旭东 田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