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蔡肖霞 实习生 杨春 文/图)黔江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境内山雄水秀、植被葱郁,自然景观珍奇独异,特殊的地理和气候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土家民间医药医技。长期以来,黔江区中医院高度重视民族传统医药医技的研究与发展,成立了由副院长高陆地牵头的课题小组,积极申报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研课题《土家医抹蛾子疗法技术规范研究》,从2020年5月以来,前往湖南、湖北、重庆等省市的土家族聚居地,开展土家民间医药医技的收集、整理、挖掘,更好地做好土家民间传统医药医技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小组复盘抹蛾子技术规范
10月10日,课题组一行走进马喇镇香树村,开展土家医药医技的田野调查,实地了解了土家民间医技——“抹蛾子”的使用与传承现状,与各位村民、传承人进行现场沟通,对“抹蛾子”技术的从业人员状况、发展历史、手法规范、治疗特色、传习传承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并做好记录。据了解,这样的田野调查,课题组已进行了十余次,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据高陆地介绍,抹蛾子技术又称抹痧,是土家族民间医生用手推抹患者体表,将入侵肌肤的湿毒痧毒推聚到上臂或者小腿肚,拍打肌腹,再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排毒治病的一种土家医传统医疗技术,具有通经祛痧,祛湿排毒功效。适用土家医飞蛾病,临床常见头昏、胸闷、心痛、反胃呕吐、四肢发软、精神萎靡等症状。
与村民探讨诊疗细节
今年57岁的陈爱云,是马喇镇香树村的村民。自她有记忆以来,村里人都用这种传统的医疗技术来治疗“飞蛾病”、祛毒排湿,因其独特的疗效及简便廉价的优势,深受当地村民的欢迎。陈爱云告诉记者,这种“抹蛾子”医疗技术的传承,一直是以民族家传的形式进行,而且往往是口头传述,发展到现在也只有老一辈人还会这一传统的民间医技,年轻人大多已不了解,面临着从业人员剧减、年龄老化等问题,严重威胁着这一民间传统医技的传承与发展,课题组的到来让她们备受鼓舞,看到了民族医技传承的曙光。
回到医院,高陆地迅速召集小组成员,对所了解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汇总,形成内容翔实的调研报告;组织团队人员,针对“闷头蛾”“扑心蛾”“胃痛蛾”“软脚蛾”等临床症型进行细致的技术演练,一遍遍演练推抹、点刺、消毒等手法,形成技术规范;并结合临床经验,研究出禁忌症、操作的注意事项以及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为“抹蛾子”技术的传承与发展尽一份力。
“土家医药医技,是一代一代土家族人智慧的结晶。它是土家儿女在长期的防病治病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理论体系、诊疗方法,同时也承载着土家族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民间医药医技在临床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它的保护与传承,是中医院的职责和使命。”高陆地说。据介绍,下一步,黔江区中医院将组织精干力量,扩大调查广度、深度和精度,提高调查质量,深度挖掘整理更多的民族传统医药医技,并着力做好技术规范与质量管理,争取让民间的医疗技术走上临床,促进传统医药医技的保护性传承、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