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物语】脉动石城

◆张红

泉脉动,草心苏。自然之脉跳动,定有万千气象。心灵之脉韵动,必有传承永恒。

明洪武年间设置黔江守御千户所,其城墙系石头垒成,故名石城,较之隋开皇所置石城县,字同而义异。今石城社区之名即缘于此,而非石城故县之义。这是石城社区记忆之端,文脉之始。

和几位儿时朋友站在金港桥,谈及石城社区感慨不已,今非昔比,人是物非,集体轻按回车键,无忧无虑的往事浮现于目,真切可感。

清晨,矗之孤峰的文峰塔傲然映入眼帘,插旗山酷似玉女晒羞将一头飘旋的长发在龙潭中涤荡,仰头山似仰非仰若睡佛般凝望苍穹,连同那一抹天际线生成心中的彩虹伴我们一天又一天。

那时黔江河水清且涟漪,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最惬意的是箢篼捞鱼,脚手并用。偶尔提小水桶跟在大人身后,见其抡二锤砸石抓鱼,一锤下去,水花四溅,迅速瞪大眼睛捡鱼,总有所获。老虎滩戏水也是童年趣事,偷偷下河被打不少,一涨水还是背着父母去飙滩,享受浮掠水面的快乐。

记得原县委大院以下全是稻田,水稻、油菜轮作。栽秧前后是捅黄鳝的好时节,秧田春水暖,沿着田埂,见冒水泡处,用手顺洞捅,旁边起浑水处便可捉到,柴火烤食,香气扑鼻。油菜收割前,菜地里野豌豆圆鼓鼓的,用竹筒子吹,一场小战随即打响。

穿堂过巷,丢沙包、斗鸡、滚铁环、打弹珠、拍烟盒包等游戏不胜枚举。现在的小孩不曾见过、亦不能理解的游戏,却在我辈心间刻下一道道痕迹、一丝丝回味童年烟火气。

前不久,应邀去看石城社区的基层治理,治理成效令人钦佩。交流中有人提到六尺巷,“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一语惊醒梦中人,传统文化的道德光辉滋养着我们的内心,形成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触点引燃,柳孝巷、太平岗、红军广场等地名在脑海翻滚,仿佛感到了文化之脉的涌动。

石城社区乃孝和之地。柳映芳的孝行广为传播,“孝廉,重其行也,清节俭约,风励子孙”的评价意味深长,孝德之本,代代相传。而今,“百善孝为先,常存仁孝心”成为社区固化的家风,孝老敬贤成为时尚。

石城社区是太平之地。古语云:“天下太平,万物安宁。”太平岗以前是黔城最繁华的地方,木房相连,容易失火,清时富商陈家牵头,用石砌水池防火灾,众人相助,成就一段邻里守望保平安的佳话。此池也被亲切地叫为“太平缸”,赋予人们追求太平之意,后谐音为“太平岗”。如今,这里是黔江最负盛名的美食街,地方小吃琳琅满目,沉醉其中,去而忘返。

石城社区更是红韵之地。红三军攻克黔城,开展系列革命活动,印发《红军入川告酉秀黔彭父老兄弟姊妹书》,播下革命种子,为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举行了一个奠基礼。红军广场上的红军在黔江纪念碑和烈士英名墙,诉说着一个个革命故事、展示着一个个英雄壮举,浓郁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激励人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孝和、平安、红韵永续心间,我想也许是石城社区文脉的内涵和意蕴。小孝孝于家,大孝忠于国,美好的家庭生活源于革命先辈的无私奉献、源于国家的繁荣富强。

我们或许不曾留意,但脉动石城却潜移默化、如春风般浸润心灵,深刻影响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编辑:黔江编辑1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