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风中的琐忆
◆曾长春
晚风裹挟着山绿,从校门外陡峭的山坡上泻下来,卷起柏油地面腾起的热浪,拂向校外蜿蜒的小溪,随着哗啦哗啦的溪流,流淌而去。校门口,车闸紧闭着,探照灯照着陡峭的葳蕤山坡,反射的绿色,给夏夜的校门口着上了冷色。校园里,灯光照亮的碧树,在夜风中摇曳,不时泛起绿莹。
快下晚课了,校门口车辆渐多了。接学生的家长熙熙攘攘,或交谈着,或眺望着,或开心地刷“抖音”视频。
“吱”的一声,校门外溪畔处,一辆黑色皮卡车,紧靠护栏停下。一位身材魁梧的中年男人,身穿黑色体恤,从驾驶室走出,转身之际,“嘭”的一声,顺手麻利地关上了车门。“啪”,打火机冒出微光,男人侧着头,利索地点燃叼在嘴上的香烟。
男人一条裤腿绾起,一条裤腿垂下,猛吸着烟,踱着大步,大摇大摆地走着。“我那娃,我从没管过,管他……”男人爆着粗口,声音洪亮,“只是让他在这里混大一点儿。”
男人说毕,一位中年妇女随声附和:“我家那小祖宗,也不知怎么办哦。”
原来,男人是和这位接学生的女家长说话。二人毫无顾忌地高谈阔论着。我很想凑上去搭讪,旋即想起“是非只因口舌多”,刚到嘴边的搭讪语,硬是被我咽了回去。
一个家庭,为何沦落到只盼着孩子到校“混大”的地步呢?家长难道就不能对孩子严格要求一些吗?家长难道不清楚读书是孩子作别“愚昧”的途径吗?家长骨子里难道就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吗?
“唉,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同事的埋怨,我早已听习惯。这家庭教育的声音,这学校教育的声音,此刻,在我头脑中调和着,调出了一股莫名的味道。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我恍然大悟,“学校教育的无奈与尴尬,在于家庭教育的缺席,甚至是缺失。”就中小学生的“手机管理”,教育部办公厅要求:“为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家长应履行教育职责,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然而,智能手机,为何在学校、在课堂屡屡出现呢?
夜风袭来,我不自觉打了个寒噤,想起了近些时日学生在教室玩智能手机的事情,引起我无尽的思考。
名著阅读,如果缺少学生的读,就成无稽之谈了。基于此,我利用自习课,开展了师生共读名著的活动。那时,我和学生共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了给学生做好示范,我总是一边读一边圈点勾画做批注。台上的我,读书时常全神贯注;学生也读得十分认真,教室里时常鸦雀无声。有堂晚课后,同事告诉我:“你的课上有人玩手机游戏,校长收了学生的手机,交给班主任后,还在群里作了通报。”我一下怔住了:“校长什么时候进的教室?还收了学生的手机?我怎么一点都不知道呢?都怪我读书太入迷了。”
有一天,我一如既往进班上课。几个学生围成一堆,毫不察觉我进了教室。等我靠近他们,原来他们正围在一起,沉浸在手机游戏中。围观的孩子见了我,一哄而散,溜之大吉;拿着手机的孩子,瞬间面红耳赤,不知所措地看着我。我看着孩子手中的智能手机,游戏界面还没来得及关上,不愠不火地说:“把手机拿去交给班主任。”孩子拿起手机,乖巧地离开了教室。没多久,孩子回到教室:“老师,我把手机交给班主任了。”课后,我向班主任打听,证实孩子确实交了手机,然后找到孩子:“手机被缴了,心疼吗?”孩子淡然一笑,坦然、大方、得意地说:“有什么心疼的呀?我家里还有四台呢?”孩子的神情,大有“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般的英雄气概。
五月初,中考复习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课上,我引导孩子们“回归教材,赏析人物形象”,孩子们的思维大多被调动起来了,眼睛咕噜噜地转动着,头脑中勾勒着文字描述的人物形象,脸上泛着笑容。然而,后座靠窗处,有个孩子侧坐着,左手拉起敞开的外套,右手伸到课桌下,埋着头,思维完全不在课堂中。趁着学生们独立思考的时机,我不声不响走到他的身边。他右手拿着手机,正藏在课桌底下,聚精会神地玩着手机游戏。我扫视着教室里其他学生,伸手拍了拍他,然后摊开手,示意他把手机交给我。他白了我一眼,双手护住手机,断然拒绝了,并迅速地藏起了手机,然后若无其事地学习起来。为了不引起全班学生的注意,也为了不打断其他学生的思维,更为了留住他的颜面,还为了避免师生之间发生争执,我佯装什么都没发生一样,故作镇静地离开了。不过,庆幸的是,这孩子自此投入学习中了,再也没埋头玩过手机了。
沐浴着夜风,望着孩子们放飞理想的校园,绿莹莹的,我想起了韩愈《劝学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不必说勤,也不必说苦,单是“我要学”的意识,于部分学生而言,如今已丧失殆尽啦。
一天,路过所教班级门口,我习惯性地往教室一瞥,只见教室里趴桌睡觉的学生一大片。为了不影响老师上课,我躲在门外,悄悄地数了一下睡觉的人数,大约全班三分之一人数。
我的出现,还是引起了上课老师的注意。课下,上课老师走到我办公桌前,特意问我:“你的课,有人睡觉没有?”
我清楚上课老师的心思,不以为然,笑了笑,转移话题:“这些孩子,心中已经没有学习意识了,学与不学,完全无所谓啦!”
曾经一段时间,班上有个孩子硬是和这老师杠上了,严重影响着老师的上课情绪。无奈,老师只能把情况反映给班主任。班主任招来学生家长,家长不仅批评教育孩子,还要求孩子给老师道歉。然而,管用吗?家长转身之后,孩子虽不与老师杠了,但课堂大睡起来,还带动一大片丧失学习意识的孩子也睡起来。于是,便有了我所见的情形。
为了弄清孩子们丧失学习意识的根源,我私下找学生谈心。也是这个班,有个男孩叫锦虹,终日两眼无神,行动迟缓,慵慵懒懒,全无青少年的血气方刚。
我直截了当地问他:“你上课怎么打不起精神?多学一点知识吧!”
“读书有什么用呢?我家有房有车还有钱,我将来的生活不会忧愁的。”锦虹不屑地回答我。
锦虹的回答,让我目瞪口呆,大吃一惊:“这哪是一个中学生应有的想法呀?也许,他在安乐窝生活久了,已经丧失学习斗志。孩子的最佳教育转变时期,已经失去了,再也无法挽回了。”
我继续与锦虹交谈,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他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他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且是家中独子,或许是老一辈重男轻女思想作祟,孩子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加之,家庭条件日渐宽裕,孩子自然丧失斗志,无所事事了。唉,我不禁惋惜起孩子来,不禁埋怨起现在的家庭教育来,家长不能照顾孩子的一生,为何就那么不计成本地娇宠孩子呢?“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由此观之,如今,部分家庭教育,完全是在背道而驰呀!
回到校园,家长的话语萦绕我的耳畔,学生的日常表现闪现在我的眼前,我作为老师,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曾经铿锵有力的朗诵声,在我耳畔响起;“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曾经烂熟于心的孟子语录,再次涌上我的脑际。
灯光下,晚风中,绿漫校园,柏树、桂花树、樟树、李树,越发茂盛,越发茁壮。或许,它们深谙:“只有强大,才能不畏大自然的雨雪风霜!”望着校门外越来越多的接学生的家长,我默默祈祷:“为了孩子的‘智’‘强’,请你们不再溺爱孩子,勇于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吧!”也真心祝愿,校园永远茂腾,永远晶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