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三十,父亲的那些话
◆刘红廷
《回忆父亲》是谢欣最近出版的一部散文集,是作者对父亲生平事迹的回忆。全书稿共三篇长文,对其父的生平、生前对事业的坚守和付出、生活中的平凡往事分别进行了记述。书稿情感真挚,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父亲深厚的感情,读之令人动容。不由让我想起我的父亲,想起年三十,父亲的那些话。
自我记事起,我们农村孩子最盼望的是过年。我自小就过着比较贫困的生活,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过年就预示着我们能吃上平常吃不够的猪肉,父母破例会给我们放假几天,不用去山坡上放牛打柴做农活,更重要的是能听到父亲平常不会说的话。每到年三十,他常挂在嘴边的那些话,总是萦绕耳畔,成为我做人做事的准则。
到了年三十,父母会一早就催我们起来,先去对面山坡上弄一捆柴回来。简单吃过早饭,只留母亲一人在家准备年夜饭,我们几兄妹在父亲的带领下,放牛弄柴,要等母亲饭做好了才回家。回到家,还不能马上吃饭,父亲带着我们端着酒肉贡品先去先辈们的坟前祭奠先人,回到家还要在堂屋前祭奠那些所有逝去的亲人后才能开饭。我们小孩子早已是饥肠辘辘,父母宣布可以吃了,我们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父亲两杯酒下肚,就开始了他对我们的教育。常常给我们说的第一句是:“过年的时候,家里要没有三种人,就是最幸福的家庭。”
然后就跟我们解释,家里不能有哪三种人:一是家庭里要没得犯人,也就是违法犯罪坐牢的人;二是路上要没得无所事事的人,因为年三十是团圆的日子,一家人就要在一起团团圆圆,如果家里还有人在外漂游浪荡,就说明这家人没有团圆;三是要家里没有病人。父亲还说:“没有受不了的罪,只有享不了的福。”父亲十二岁就辍学,十四岁当生产队会计。他只上了六年学,就走上社会,经历了多次苦难。每当他回首这些人生经历,总是云淡风轻。受父亲的影响,在困难面前,我很少畏惧,坚信咬咬牙就会挺过去。那年,我有了自己的孩子,代课那点微薄的工资已远远不够家庭的开销,我和妻子把家里的责任地起早贪黑地认真耕种,送孩子读小学、初中、大学。重重艰难困苦,我总是对自己说,没事的,没有受不了的罪。只要坚持住,那些困难也都不是困难了。
后来,父亲病了,被确诊为心脏主动脉瓣闭合不全。当我拿到诊断书,犹豫着该不该告诉父亲时,父亲觉察我们的异样,他很淡定地跟我们说:“你们不要瞒我,我知道我这次没有好兆头,我已经预感到了。”就在他过的最后那个春节的年夜饭上,他微笑着对我说:“我是没有享福的命啊!”是啊,我们几兄妹刚刚起步,都在不同的城市买了房,看到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没想到上苍跟他开了这么个大玩笑。想想他这一生命运多舛,几十年来,他一直在拼命,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支撑起我们这个家,养育了四个儿女,节衣缩食供我们兄妹读书。对于他自己,他很苛刻,就连住院吸氧他都不干,说费用太高了。
父亲年夜饭上的那些话,彰显了父亲一生的处事之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句话是父亲的生存智慧;“背后不要谈他人长短,论他人是非”,父亲教育我们做人要坦坦荡荡;“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坐席坐上头、走路走前头”,父亲用这些告诉我无论为人子女,还是为人父母,都要扮好自己的角色;“没有受不了的罪,只有享不了的福”,生命是坚韧的,任何困难都能承受得了;“吃得亏才同得堆”,是教育我们要懂得为人要大度、懂得奉献、懂得谦让、要不计得失。
父亲去了,他没有给我留下物质财富,但给我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父亲的这些“名言”,凝聚了他对生活的理解,是他在人世间行走的法宝,也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现在,每年的年三十,我尝试着拿这些名言教育儿女,希望儿女也成为父亲希望的那种人。
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一个饱受苦难的农民,但也是一个锐意进取、勇于摆脱困境的农民。他在这人世间行走了六十六年,他用他的勤勉和智慧来教育影响孩子。他的那些话,我会好好记住,并让我的儿女记住,一代一代往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