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热线79081234报道(记者 田丹 文/图)五一节假日,黔城市民陶先生带着孩子回了趟老家,没想到顺手摘了路边的几颗野“萢”吃,却把自己吃进了医院。
长在山野的“萢”
陶先生告诉记者,“小时候也常吃这种野‘萢’,但闹肚子这么严重还是第一次,家里的老人说可能是因为‘萢’被蛇虫鼠蚁叮咬过才会这样,看来野‘萢’虽好,还是要少摘。尤其现在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蛇类也越来越多。”
长期生活在农村的王大爷告诉记者,“野‘萢’其实分很多种,有的是能吃的,有的是完全不能吃的,比如匍匐着长在地上的‘地巴泡’,青色和红色都不能吃,成熟的时候是黑色。你若是一次吃很多,一样会肚子痛。”
在这里提醒广大市民,近期是野“萢”成熟的季节,不少市民成群结队上山摘野“萢”,在注意安全的同时,还是要尽量少吃。野“萢”虽好,但不一定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