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才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河嘴乡场,因建在方斗山下沙丘河畔的河嘴而得名,于清光绪年间建场,原属临溪镇,现为河嘴乡政府驻地。日前,笔者从县城出发,前往河嘴乡,去品味秋雨中的老街,寻觅岁月留下的遗痕。
驱车行约两小时,就到了河嘴乡场,正遇赶集。街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临河修建的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的土家吊脚楼,掩映在绿树丛中,几座古拱桥凌空飞跨峡谷,桥下流水潺潺,呈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
在乡政府老秦的向导下,笔者撑着雨伞,沿着沙丘河谷去探寻老街。踏进老街,见一条长约100多米的青石板街道向着河床延伸。街道宽约2米,中间高,两边低,便于排水,能做到“晴天不染尘,雨天不拖泥”。秋雨中,街道上被前人踏踩得光亮圆滑的青石板泛着幽幽的蓝光,两边的吊脚楼民居蒙上一层轻纱,呈现出“天街小雨润如酥”的美丽。脚踏在青石板上,像是敲击着古老的石磬,岁月的遗响从脚下传来,人仿佛在历史的胡同中穿越,顿生隔世之感。
时近中午,街上偶尔走过叼着土烟、扛着锄头、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农。街道两旁的吊脚楼上,悬挂着刚刚收获的玉米,成串成砣。金黄色的玉米棒,流淌着农人丰收后的喜悦。房屋上空飘起的袅袅炊烟、屋檐下悬挂着的衣物,显示出老街仍有人气。
据80多岁的李婆婆介绍,老街原来逢二、五、八赶集,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供销社、百货店、缝纫店、补锅店、中药铺、酒铺样样俱全,三教九流把老街吆喝得人气兴旺。2007年1月,乡政府搬迁到沙丘下游100米远的斑竹坝后,人们就在新场镇赶集,老街便慢慢变得清冷,一些老屋年久失修,逐渐成了危房。年轻人都跑到外地打工,或在城镇买房居住,留在老街的都是老人。老人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闲暇时坐在门前聊天、摆龙门阵,打发时光,过着闲散、平淡的生活。
参观河嘴老街之后,笔者又前往百年古寨——湾底院子,去观赏这座远近闻名的土家传统村落。
湾底院子又称谭家寨、谭家祠堂,位于河嘴乡富民村庙湾组,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该县保护完好的传统村落。古寨背山面水、规模宏大、气度非凡,四周青山环绕、绿树掩映、流水潺潺。雨后的太阳从云里露出来,给古寨抹上了一层淡淡的红晕。古寨静卧在青山绿水之间,屋顶上冒出袅袅炊烟,构成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画。
古寨座西北向东南,分上下两进,采取左右三重四合院布局,全为一楼一底的砖木结构,置穿斗式梁架、悬山式屋顶、彩绘封火墙,有两重朝门,在门窗上刻有对联和花草、动物、人物图。整个院落通长72.88米,进深35.98米,总占地面积2622.22平方米,建筑面积4814.91平方米。里面有六座天井,呈两排三列对称分布。
走近古寨,一高大的八字朝门映入眼帘。朝门有一正门和两个小门,正门石框刻“睹化川流物华天宝日,松生岳降人杰地灵时”,门楣上刻“耕读传家”,两侧刻人物图;左侧小门刻“睹云川而苍翠载夺宛若蓬莱佳境,盼庭柯以恰颜爱笑语居”,门楣刻“出则第”及人物图;右侧小门对联为篆刻“薄空星光照楼室悠如久如长养……”门楣刻“入则孝”及人物图。字迹、图案有些模糊,但仍可看出大院曾经的辉煌。
穿越重重山峦,笔者又走进远近闻名、古树参天的渝东名刹——银杏堂。
银杏堂建筑面积达8200平方米,前临官渡河,背靠盘龙山。寺侧有小溪,四季不涸。四周山峦合抱、阡陌纵横。庙宇在绿树翠竹的掩映中半隐半露。蜿蜒如龙的盘龙山从远方奔来,在此驻足,或似下河喝水,或似卧地歇息。
银杏堂的古树也是珍贵的活文物。庙宇内外几株高大的古银杏、古柏树,虬枝如龙,虽老态龙钟,但生机盎然。古银杏是这里的标志,它像历经沧桑的老人,见证着古庙的兴衰。而古庙后面盘龙山上的林木更为茂盛,银杏、松树、柏树、枫树、杜鹃等乔木在这里郁郁葱葱地生长着,蔽天遮日,给这座百年古刹增添了一种神秘的气息。每年冬季,成群的白鹤栖息于此,更为古刹增添了几分灵气。
值得称道的还有银杏堂的“油酥饭锅粑”,香脆可口,远近闻名,是赠送亲朋好友的珍贵礼品。过去,每逢农历六月十九日,全国各地的游人来游银杏堂赶庙会,都要品尝或购买“油酥饭锅粑”。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暮鼓晨钟里,银杏堂在山水间隐现,透露着别样的祥和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