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三响”他是土家锣鼓传承人

罗应明一边走一边敲打,

父女一起打锣鼓。


父女一起吹唢呐。

  俗话说:会打三班鼓,也要几个人。居住在黔江区城东街道官坝社区的罗应明老人,就是当地打“响器”的一个牛人,他掌握了“一人打三响”的绝技,遇红白喜事打锣鼓时,长期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

  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一人打三样“响器”的非遗文化传承人。

15岁学会薅草锣鼓

  “老罗这个绝活估计在武陵山区都少见,只要他把这个自制的工具往背上一套,锣、钹、马锣往上面一挂,边走边敲打,很多人像看西洋镜似的。”邻居说,他们这一带,一套锣鼓至少要四个人打,罗应明只要再找个搭档,就能把四个人的活路全做了。

  罗应明经常被亲戚朋友请去打锣鼓,无论是到湖北咸丰一带,还是在黔江当地,只要他锣鼓一响,前前后后总有人围着,自动拿出手机拍照录像。

  据介绍,罗应明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中毕业后,跟着父母到生产队干农活,在那个大集体年代,农忙季节都兴打“薅草锣鼓”,为地里干活的社员们助威鼓劲。

  “我当时觉得打薅草锣鼓,要比薅草轻松得多。”罗应明说,他15岁就拜师学会了打锣鼓。后来,每年打薅草锣鼓他都会提前报名参与。

  后来,聪明好学的罗应明,还学会了玩龙灯、吹唢呐等传统文化项目,在逢年过节和当地过红白喜事,他都有了用武之地。

  罗应明说,尤其是春节在城里玩龙灯,不但得耍,还能拿到红包和香烟,这美事年复一年。

  直到成家后,罗应明仍然没有放弃对传统文化的追求,他不仅结合当地风俗,自编很多居民建房、搬迁、结婚、生子、祝寿,以及白事中“说福事”的吉言说词,还会唱很多原生态山歌、民歌、小调。

多年探索“一人三响”

  以前在大集体时,锣鼓和唢呐,都是由几个爱好者共同出钱购买,遇红白喜事有人来请,几个一起开开心心地出去。

  “在土地下户后,找我学打锣鼓、吹唢呐的年轻人还比较多,现在这些徒弟都出去打工了,在家的年轻人又不愿意学。”罗应明说,别人上门来请,他经常凑不齐人。

  罗应明一直在思索,如果一个人能打几样响器就好了,只要有两个人就可以上阵。

  前提是,如何制作一种可以悬挂几样器具的辅助工具,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反复琢磨,罗应明终于发明出一种方便携带在身、类似背夹的木支架。

  “这个支架选木材很重要,必须是材质纹路细腻,还要韧性强的,不然会变形起丝。”罗应明说,他前后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反复多次使用各种材料,终于制作成功。

  有了合身的支架,接下来就是练习铜锣、马锣和钹的打法,根据节拍,不能打错一个“字符”,让别人听得出是三个人在敲打。

  “做到这些还真费了不少功夫,我差不多用一年时间才练成。”罗应明说,现在我出门打锣鼓,只要请一个帮忙打鼓的人就够了,再不像以前那样,遍山遍野地去找人凑角色。

喜有传承父女齐上阵

  “吹打这门手艺,在解放前,属于‘三教九流’中的‘下九流’,大事不得进主屋,通常只能在门外。”罗应明说,他从来不这么认为,因为这手艺,古往今来红白喜事必不可少,现如今更需要有人来传承。

  通过多年外出参加红白喜事打锣鼓,以及代表城东街道参加大型庆祝活动,罗应明感觉到传统文化的春天来了,便计划着将这些传统的吹打技艺传承给下一代。

  “我们家共三个孩子,除了送到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寒暑假期间,我也会教孩子们学习传统乐器。”罗应明说,这毕竟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他必须让孩子们对当地的民俗风情知根知底,教孩子们传统乐器,就当是课外培训。

  据了解,罗应明的三个子女,先后都如愿考上了大学。如今,他的大儿子罗淞琳和二女儿罗冰源已参加工作,小女儿现在哈尔滨理工大学读大三。现在罗淞琳和罗冰源已经学会父亲教的多项技艺,闲暇时,经常父子三人同时上阵。

  (记者 李诗素 文/图)


编辑:黔江编辑1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