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文苑】岳父的市场笔记

◆九蟒之龙

岳父是一个精明干练的人,年近八旬,体弱多病,虽然清瘦但身材笔挺,耳聪目明,思路清晰,口齿伶俐。

岳父生于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生于黄连之乡,长在鄂西边陲。

岳父的曾爷爷、爷爷曾是名震川东、鄂西的大地主。俗话说富不过三辈。岳父的父亲嗜毒成性,致家道衰落,倾尽家当营生抵债,逃离故土,迁往鄂西,安身立命。

到了读书年龄,邻家小伙伴纷纷上学,岳父却用稚嫩的肩膀,扛卖柴火,筹足费用,从二年级插班,以优异成绩读完高小。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江汉石油管理局招考职工,岳父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了正式国企职工。在国企大舞台,岳父以特有的韧性和吃苦耐劳的品格,加上过人的聪慧,仅用两年,便从石油勘探学徒工成为青年骨干,深得领导信任和同事赞誉,并被选拔短期进修深造。后因家庭变故,辞职回乡,赡养老母,照顾弟妹。

虽在弟兄姊妹五人中排行第二,但知书识礼、见多识广的岳父自然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一家六口寄居他乡,即使百般挣扎,三年自然灾害使本就一贫如洗的家更加穷困潦倒。岳父的母亲便将不谙世事的三弟送至当地一富庶人家当养子,试图通过减少人口来减轻生存压力,仍于事无补。两年后,举家迁回石柱县洋洞乡岳父的外婆所在生产队居住。

困境并没因居住地的迁移而改变,得到的只是多一些亲情关怀。那时是大集体生产,讲究刀耕火种,广种薄收,一年劳作下来,多半人家仍旧缺少半年粮。

穷则思变。

“想吃饱肚子不?”岳父问生产队干部。

“你有办法?”干部反问。

“如果按我说的做,大家就不会缺粮。”岳父坚定地说。

“只要能填饱肚子,那就按你说的做。”干部果断拍板。

于是,岳父成了队上不是干部的“干部”。他和乡亲们起早贪黑,同甘共苦,改良土壤,增强地力,更换品种,推广良法,终于带给了这个穷乡僻壤一缕亮光。一年下来,奇迹出现,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单产都翻了两倍以上。

洋洞盛产黄连,人工种植黄连历史长达六百多年,任何一块地都可以产出优质的黄连,老百姓却守着“金饭碗”受穷!

岳父说服干部,分流一部分精壮劳力创办黄连农场,留下一部分经验丰富的种田,做到两不误,几年下来,生产队成了仓里有余粮、口袋有现钱的典型。

洋洞沟壑纵横,落差极大,水能丰富,百姓却长期靠煤油灯、松明子照明。岳父费尽千言万语,说服干部群众集资投劳,由他任总指挥,自行设计、自主建设了一座水电站,洋洞之夜,不再黑暗,乡亲们的心里更加亮堂!

见天坝(岳父所在生产队)奇迹引起上级注意,岳父的才能和出色表现受到领导关注,被聘为乡农技员。他翻山越岭,发挥长处,说服群众,推广良法,精耕细作,全乡群众很快解决温饱。

改革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发展经济的领头雁异常稀缺。岳父被委重任,转任乡镇企业办公室主任。角色的转型,没有难倒岳父。他边学边干,建议乡里依托资源优势,念好“山”字经,以乡办黄连农场为龙头,带动村办、组办农场,很快在全乡掀起大办黄连的热潮。洋洞因此成了石柱县黄连生产骨干乡镇,洋洞的土家族群众也因黄连脱贫,靠黄连产业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

国家农副产品统购统销政策取消,崭新的市场经济时代到来!习惯了按计划组织生产,按计划调拨产品的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经济模式惶惶不安,极不适应,包括原国有黄连总公司,也在波涛起伏的市场上呛水不断。洋洞人费尽心血发展起来的黄连基地,陷入深深的产品难卖危机。

不彷徨,不等待。岳父及时向领导进言,依托企业办,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组建黄连购销公司,发展基地,组织生产;收购产品,开拓市场,在基地与市场之间架起一座“金桥”。岳父出任公司经理,他马不停蹄,四处奔波,了解市场行情,梳理产品渠道,建立销售网络,成都荷花池、安徽亳州、河北安国各大药市印下了他的足迹;各级药材公司、外贸公司、中药材科研部门、大中型制药企业留下了他消瘦的背影。

功夫不负有心人,市场垂青有准备者。在众多黄连经销企业铩羽而归的大背景下,岳父和他带领的洋洞黄连购销公司,独树一帜,傲立市场,利润节节攀升,成了首家在黄水镇黄金地段征用土地、置办家业的乡镇企业,同时也是石柱县效益最好的乡镇企业。

岳父敏锐的市场嗅觉和精准的市场研判能力让人惊叹,黄连价格每一次升降的成因,延续时间他都了然于胸。基地里、市场上,他走到哪里,身边总会围住一大群人问这问那,有咨询市场行情的,有问黄连什么时候可以出手的,问题林林总总,岳父不厌其烦,给出建议。

企业因他盈利,他因企业扬名,岳父成了闻名全国中药材界的无冕专家,合作伙伴分布大江南北,徒子徒孙遍布华夏大地。县里建设黄连市场、出台发展政策,岳父都成座上宾。

岳父驾驭市场的秘诀,源自于他精准市场调研后的“市场笔记”。信息来源渠道广泛而有权威性,既有权威机构发布的公众信息,也有他亲临产地、交易市场、制药企业获取的独家信息。不同时段供给侧生产状况、黄连上市状况、庄家囤积产品状况、制药企业需求状况都有详细记载。

隐退黄连“江湖”后,即使搬离故土,岳父仍然不丢信息渠道,十分关注黄连交易,不时有人登门讨教。

岳父仿佛为黄连而生,他爱连乡,爱连农,更爱黄连。“市场笔记”既是岳父的传家之宝,也是他对黄连历史文化的另一种传承。

黄连虽苦,带给连乡土家人的却是摆脱贫困、奔向小康、实现乡村振兴的异样甜蜜!


编辑:黔江编辑1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