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县,全称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位于渝东南,处武陵山区,居乌江下游,县城在乌江和郁江交汇处,隋开皇十三年(593年)始名彭水。
关于彭水县与黔江区的地名,民间有一传说:彭水和黔江置县时,朝廷颁圣旨命名,并派钦差专程递送。走到三峡后,钦差认为走旱路比溯舟走水路快,因此改走驿道。经湖北巴东,过重庆石柱,到达唐岩河(阿蓬江)畔的石城县。按圣旨,石城县赐名彭水县,彭水县赐名黔江县。由于下达圣旨的官员粗心大意,误将位于乌江(黔江)边的黔江县的圣旨,交给了石城县令。石城县令领旨一看,明知错了,但因是圣旨,不敢提出纠正意见,只好收下。钦差随后把赐名彭水县的圣旨,递送给本应叫黔江县的县令。钦差送错圣旨,导致黔江和彭水地名互换,各级官员怕皇上问罪,只好将错就错,隐瞒不报。
以上故事仅够博人一笑。古时车马慢,效率低,但工作准确度却极高,如果皇帝交办的事谁出了差错,动辄要被杀头的。何况以黔江命县名,始于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较以彭水命县名晚了一百四十九年。
史籍记载,彭水县原名涪陵县,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0年始置,治所今郁山镇。公元221年,蜀汉昭烈帝刘备置涪陵郡。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黔州“本汉涪陵郡县理……晋永嘉后,地没蛮夷,经二百五十六年,至宇文周保定四年,涪陵蛮帅田思鹤以地内附,因置奉州,建德三年改为黔州。”晋永嘉之乱(311年)后,涪陵郡尚属东晋政权控制,成汉李氏政权两次大规模攻伐,涪陵郡毁于兵燹,地殁蛮僚,图记不传,一度成为政权控制的真空地带。直到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涪陵郡复归中央朝廷管辖,因其名已用于故枳县(今涪陵),特命名奉州,公元593年在古涪陵县地置彭水县。彭水之名始于此。
明郭子章《郡县释名》 说:彭水县 “因彭水为邑名也”。《元和郡县志》载: 黔州贞观四年 (630年) ,“自今州东九十里故州城移于涪陵江东彭水之南。”涪陵江即今乌江。彭水即今郁江,隋代称彭水,明代改称郁江,彭水地名实则因水而名。
晋人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载:“涪陵郡,巴之南鄙。从枳南入,【折】丹涪水,本与楚商於之地接,秦将司马错【由之】取楚商於地置黔中郡也。”文中所言丹涪水,便是郁江。
郁江古称尤水、盐水。郁山产盐,也产丹砂,先秦时濮(巴)人用船将丹砂通过郁江入乌江,进长江,行销华夏。因此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郁江称丹涪水。
丹涪水是如何更名彭水的呢?这需从一个古老的族群“彭人”说起。
资料显示,彭姓是颛顼帝后裔。颛顼曾孙中有一人名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用火的官)。吴回有六子,第三子名铿,后获封于大彭(今江苏徐州),是夏商两代的诸侯国。彭铿是个有名的长寿者,故称彭祖,是彭姓的得姓始祖。殷商时,大彭国曾受命于商王征讨东夷部落,为其开拓疆域,势力得以壮大,但也引起殷商王朝的担忧。商王武丁即位后,国力复盛,在其王后妇好的协力下,先是征讨羌方和土方等西北少数民族部落,转而向东征伐大彭国,并灭其国(《国语·郑语》)。
大彭国被灭后,并未绝祀,其后裔四处迁移,以国为姓,其中一支辗转迁徙到房陵(今湖北房县)短暂立国,也就是周武王伐纣时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牧誓八国”之一(《尚书·牧誓》)。西周建立后,因彭是其盟国,论功获封伯爵,封地在今河南原阳,大彭国国祚得以延续。
周平王东迁,周天子势力日益衰弱,南方楚国崛起,彭国在约公元前710年为楚所灭。部分彭人被迫流入巴地,经数百年融合,彭人和巴人衍变为一个新族群——板楯蛮。板楯蛮在秦国镇压白虎巴人起义和楚汉争天下的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享受到低赋免役的优待,称“賨人”。
公元217年,刘备发动汉中之战,曹操败退时把汉中人口(含板楯蛮)悉数迁往关中、洛阳、陇右等地。诚如刘备阵营中儒林校尉周群战前预言:“当得其地,不得其民也。”在曹操迁往略阳(今甘肃秦安)的賨人首领中,就有成汉开国皇帝李雄的曾祖父李虎。
晋元康八年(298年),略阳、天水等六郡賨、氐、叟、汉等民数万家十余万口,“以郡土连年军荒,就谷入汉川”。西晋朝廷下诏书劝阻流民,令其返乡,但都充耳不闻,还要求进入蜀地。益州各地立即封关,禁止入蜀,结果益州“【户曹】〔侍御史〕李苾开关放入蜀”,流民遂大量涌入巴蜀之地(《华阳国志·大同志》)。率流民入川就谷的六郡上层人士中,就有李雄的父亲李特。李特是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人,属巴賨贵族(《晋书·李特传》)。后李氏家族率流民起义,夺取了巴蜀、南中、汉中等地的统治权,建立成汉政权,也曾一度控制过彭水等地。
魏晋南北朝时,部分彭人(板楯蛮)自渝东北经开县渡过长江,进入郁山地区,参与制盐炼丹。这些板楯蛮原本与成汉政权地方留守势力同宗同族,便迅速融合,逐渐壮大并控制了丹涪水流域。彭人特别眷念故土,凡属他们聚族而居的地方都会用“彭”来命名,于是将丹涪水更名为彭水。古今地名中,诸如彭州、彭城、彭泽、彭蠡、彭溪、彭原、彭山……比比皆是。
唐朝建立后,朝廷对彭水(黔中)等地的管控加强,彭人失去了生存空间,只好抛家别业,扶老携幼,举族溯郁江走向武陵山深处,进入施南盆地(今湖北利川等地),再进入酉水流域。此后近千年,彭人曾长期控制酉水流域,最为盛者,当属元明时永顺、保靖彭氏土司。湘西彭人,如今多已衍变为土家族。
唐太宗贞观四年,彭水县治迁移到今县城的县坝,沿乌江两岸先后修建县州道三级府衙,逐渐发展成今天的彭水县城。宋嘉定元年(1208年),取“盐泉流白玉”之意,在彭水故县理置玉山镇。明景泰元年(1450年),玉山镇因避皇帝朱祁钰名讳,更名郁山镇,沿用至今。
此前公布的重庆市三十八个区县名由来的资料中,把“‘彭彭’水声作县名”当成彭水地名由来的依据。解释为:“《彭水县志》记载,彭为鼓声,当时流经境内之乌江峡水澎湃发出“彭彭”似鼓之声,故名彭水县。”估计该版县志的编撰者或因资料查证不全,或未查证彭人曾占据郁江的史实,或是不知郁江在隋朝时称彭水,实为错讹。
1997年《彭水县志》载:“隋开皇十三年(593年)置彭水县,治今郁山镇,属黔安郡。今郁江时称彭水,县以江得名。”
彭水县,以故事得名,实属无稽之谈。
彭水县,以水声得名,难免牵强附会。
彭水县,以江河得名,此乃名副其实。
故彭水之名源于郁江。今后,能否成其为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