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蟒之龙
梨花丛中捧卷静读,篮球场上纵横驰骋;
顺天桥脚摸鱼捉蟹,三多桥下戏水荡舟;
白塔山下抠地瓜,马鹿山上掏鸟窝;
……
原本和同学相约周末到桥头坝,重走对我们生命里有着深远影响的那片土地,追随过往的足迹,找回少年的记忆。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当晚,睡梦中我回到了桥头坝,少年时代的点点滴滴,喜怒哀乐,仿佛就在昨天.。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丹桂飘香的季节,我和一帮天真烂漫、怀揣梦想的莘莘学子走进桥中校园,就读高中。
校园背靠马鹿山,三面环水。沙子河、悦崃河从东、北两个方向滚滚而来,犹如两把利刃,在巍巍马鹿山的软肋处硬生生割开两条狭长而幽深的峡谷,在校园正前方低矮处交汇,使马鹿山的“根”形如犁铧铧尖深深插入河谷,当地人将这块坡地起名为铧头嘴,我们的校园就在铧头嘴的铧尖上。
校园不通公路,独立而幽静。通往校园有三条必经的人行便道。东边的铁索桥悬挂在沙子河上面二十多米高、有如刀削斧劈的悬崖半空,桥长三十多米,一头连着学校果园的绝壁,一头延伸到对岸悬崖。桥的两头都有形如“Z”字的七十多步从悬崖坚石上人工凿出的石梯。桥面约一米二宽,六根主铁索有二十公分粗,分上下两层布局,下层共四根按每根四十公分间距并行飞架至对岸,主铁索两端固定在两岸的绝壁上,铁索上面横铺了一层长约一米五、厚约八公分的木板,木板与铁索接触处分别用铁丝穿眼锁住,十分牢固。上层有两根铁索,两端同样固定在两岸绝壁上,两根铁索与下层外侧两根平行,都是一米二的间距,上下层高度约一米五,上层铁索分别对应下层外侧两根铁索,用六十毫米铁丝交叉织成蛛网状,形成索桥的安全护栏。铁索桥主要解决来自桥头乡赵山村、长沙村和原三河乡的部分学生到校上学。桥下是深潭,潭水绿茵茵的,深不见底。行走在桥上,桥身就会随着步子的频率节奏上下颠簸或摇摆,走的人越多,频率就越乱,颠簸、摇摆得越没有规律越恐怖,常常惊得胆小女生发出撕心的尖叫,她们不得不蹲下身体,让调皮男生们先走。
西边的三多桥是一座飞架在悦崃河两岸绝壁上的石拱桥,桥下依然是一潭深不可测的碧水,桥长三十五米,桥高约四十米,桥宽约十米,桥的两端都要上十七步三十公分高的石梯。桥拱平坦处有十五六米长,桥拱的上方搭建了四米多高、二十米长的木质廊桥雨棚,棚顶青瓦遮盖,俯瞰桥底,顿觉心惊肉跳,盖瓦、检瓦非常人所能为,这勇气、这智慧,令人叹为观止。桥拱下方正中悬挂了一把长长的宝剑,当地人称为“斩龙剑”。相传三多桥先后建了三次才得以成功,前两次都被滔滔洪水卷走。之所以命名为“三多桥”,除了此桥先后修了三次外,建桥者另有祈祷勤劳智慧的桥头各族群众“多子、多福、多寿”之意。三多桥是桥头老街、田畈、洞塘、顺河、野鹤、石盘、石坝等村和原三益乡、悦崃乡、永和乡、龙沙乡等地学子上学和学校各种生活物资采购运输的必经之道。
校园正北方有一条人行便道直上马鹿山和大寨坎,这是马鹿村和原中益乡、官田乡、盐井乡学生的上学之路。
桥头中学校园不大,约有三十多亩面积。校园玲珑精致,曲径通幽。各种建筑物依山取势,从下至上呈梯状散布在二十余亩梨园之中,最下方的教学楼、教师宿舍楼平行排列,一楼一底的教学楼前是比三个篮球场约大一点的操场,教学楼上方是学校礼堂兼食堂和师生食堂。礼堂上方是征用原地主的石木结构四合院庄园,用作学生宿舍,庄园旁边孤孤单单矗立的三层碉楼(防御外敌入侵的堡垒)是学校后勤处兼职员宿舍。
春暖花开时节,校园内梨花点点,蜂飞蝶舞,鸟语花香,书声琅琅,让人流连忘返。每每课余,莘莘学子,三五成群,散布梨园,或捧卷静读,或规划人生,或畅谈理想,初心不眠,不辱使命。
站在校园制高点,俯视五百米开外的桥头老场,但见弯弯曲曲的、宽不盈丈的石板街两旁,雕花木楼飞檐翘角,错落有致,四合小院布局精巧,古色古香。老街尽头隐隐可见、别具一格的苏式建筑十分另类,异常夺目,与老街的传统中式建筑中西合璧,交相辉映,给桥头古镇平添了别样风景,那是当地著名大地主杨开甲的杨公馆。
清晨,徜徉石板街,尽是朗朗读书声。桥头是一个有重耕重读优良传统的地方,大多数桥头土家族居民以送子女读书为荣,大凡有一定条件的家庭,都会不遗余力地把子女送去学堂,这里旧时还出过20多个进士、秀才、贡生,恢复高考后,也出现了几户农家子女齐刷刷悉数考上大学的典型案例。
桥头,第二故乡,是我播下梦想和希望种子的地方!
2003年,藤子沟水电站在桥头古镇下游开建,桥头人民满怀爱国热情,顺应国家需要,拖家带口,搬离故土,到马鹿山上安营扎寨,安居乐业。历史厚重的桥头老场随着库区水位不断上升而渐渐沉入湖底。
老桥头,新景象。如今,藤子沟水库被命名为“三多湖”,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湿地公园、旅游胜地。
山色空蒙,湖光滟潋。雨后桥头的铁炉寨、羊角寨从浓雾中探出了高傲的头颅,波光粼粼的三多湖,以她特有的柔情,喜迎八方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