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蓬英子
小女昊月,今年秋上幼儿园。中秋前夕,我应邀去他们班做中秋主题故事分享,当家长助教。曾经去过大中小学校,也去过机关、社区和农村,做过新闻写作基础、家庭教育、传统文化等主题的分享活动。去幼儿园做分享,于我还是人生第一次。如何让不到三岁的宝宝们,感受到中秋传统佳节的文化内涵、民间故事、风俗习惯?着实让我心里没底,也颇费了一番思量。
提前三天,班主任陈淑老师,在家长群里发出中秋活动方案,要求每个家庭做一个手工灯笼,并征集家长助教老师,参与中秋节主题活动。为了协助老师的工作,也让自己刷新一下到幼儿园做分享的人生经历,我思考五分钟,就决定报名参加。
家长助教的职责是,主讲关于中秋节的传统文化故事,参与引导孩子做游戏活动;协助老师教孩子们做月饼。陈老师提醒我,孩子们的注意力一般在三到五分钟,总长十五分钟的课程,需要合理安排。
接受任务,开始备课。上网查询,紧急恶补中秋节民俗故事,选取适合三岁左右孩子的故事和讲法:月饼送军情、嫦娥奔月、拜月遥祭、天狗吃月等,写成讲稿进行熟悉,做成PPT力求画面简洁美观,还要配上音乐动漫《嫦娥奔月》视频进行辅助。带上经典播放机,准备好中国古典音乐曲子,筹备一至二个土家族传统童谣游戏。
为了做好情景教学,我还准备了一个盘子,装上两个香梨、两个石榴、三个新鲜月饼;带上牛皮鼓和灯笼等教具。早上临出门,我想到要讲好《月饼送军情》,一定要买两个大大的月饼,吸引孩子们的目光,让每个宝贝都参与送“军情”活动。
中秋前夕的早上,陪着女儿带上两大包教具,迅速赶到幼儿园。先到园长办公室参与家长助教开会,讨论并实践如何做冰皮月饼。会后回到教室,孩子们都做好了上课准备。陈老师连接网络准备投放我准备好的PPT。不料,网络怎么也连接不上。我立即拿出读经机,开始播放提前调好的中国古典音乐,让孩子们先闭目养神一分钟,静心聆听美妙的古典音乐,感受古筝音乐里的流水、鸟鸣、蛙叫等来自大自然的声音。
一分钟、两分钟过去了,网络还是连接不上。身旁的牛皮鼓,提醒我需要立即救场。我开始给孩子们讲《天狗吃月》的故事,然后教孩子们喊:天狗吃月啦!咚咚咚!敲鼓三下。我先示范,然后让孩子们举手争取敲鼓的机会。我把牛皮鼓和鼓槌拿到座位上,让每个孩子都体验了一下,敲鼓撵天狗救月亮。
放不了PPT,对我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立即启动最原始的讲故事模式,月饼送军情、嫦娥奔月、拜月遥祭……
情景互动故事讲完,我们就开始做中秋节月下游戏。努力回忆自己小时候,中秋之夜,在月光照耀下,一个寨子的孩子们是怎么玩的?然后,把这些游戏搬到课堂来。
第一个游学是大家手拉手围圈转动,边走边唱我们小时候唱的土家童谣。先集体唱:月亮月亮团团,火车火夹圆圆。领头的喊:卖衣服的到了没有?众人齐答:没有!领头的喊:卖玩具的到了没有?众人齐答:没有!众人齐喊:卖月饼的到了没有?圈外面送月饼的老师喊:到了!然后,老师端着大月饼到圈内,假装向大家卖月饼,每个小朋友都去摸一下大月饼。
第二个游戏是小龙钻大龙。老师家长和小朋友们,从高到低手拉手站成一条长龙。排头的两位,把手拉好举高形成龙洞,让龙尾巴依次拉手钻过,最后两人做一个翻背转动作。
小龙钻大龙洞前,集体拉手左右走动,并齐声唱:月亮月亮光光,想吃想吃莽莽!莽莽还没熟,想吃腊肉!腊肉还没耙,想吃糍粑!糍粑还没打,去嘎公嘎婆屋耍!
大家齐喊:小龙钻大龙啦!小龙钻大龙啦!大家开始依次钻洞,迅速奔跑不停地反复钻洞。这个环节,孩子们奔跑着,笑声、吆喝声,大家的笑容,完全绽放开了!
在黄园长办公室,家长助教们集体备课,讨论如何做月饼。原来预约好的专业做月饼的家长,突然有事请假来不了。大家现场上网查询,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终于做出了一个月饼。一看面和稀了,粘住了模具。掺水、揉面、分馅、分饼盒、分模具,到班级开始今天的核心活动——做月饼。
我按备课的流程先做示范:用擀面杖把已经揉好的面团擀开,装上馅包好,像搓汤圆一样搓匀搓圆,装进模具挤压,出模成型。我本来是个厨艺菜鸟,每次大家庭聚餐,都要请姐妹们帮忙。在这里,我还要做出大厨师的架势,指导孩子们做月饼。我真的是太难了!
我和老师们一起动手,为孩子们分发面团,教他们揉搓面团,轮流使用擀面杖。蹲下身子一个一个地手把手教擀面、装馅、搓圆、装模、压模。每做出一个月饼,孩子们都兴奋地拿在手里把玩。这下可坏了,我们帮忙这里做好一个,那边又揉坏一个。有的孩子手上还粘满了稀泥状面团,我们需要用干面粉去一个一个地搓下来,再重新擀面、包馅、搓圆、装模、压模。几乎每个孩子衣服上、袖子上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有的脸上、嘴巴上都是面粉,完全就是个大花猫。
这时,背心的汗水,是真的在背沟里流了。黄园长拿来花式彩带,需要为每个做好的月饼装盒贴上封条。陈老师、黄老师和保育老师很有经验,他们很快就把一个个盒子缠上了美丽的花朵标签,并贴上了姓名帖。
半天幼儿园助教下来,还真是有点累了。老师们每天都是如此辛苦地带孩子,耐心地讲解,爱心地陪伴,细心地照顾每个孩子,真是不容易!以前,习惯于站着或者坐着讲课,这里需要蹲着。这样才能与坐着的孩子们处于同一水平线,才能实现眼神交流,感受到孩子们的需要。比如,有的孩子他为什么哭了,他有什么需求,他为什么离开了座位?我们都需要迅速地做出判断和反应。如果我们站着,孩子仰着头看到的就是我们的大腿。他脖子仰累了,就会低下头去,自顾自地玩手指。在家里,我们家长也要经常蹲下身子来与孩子交流,站在孩子的高度和视角去看世界、想问题。如此这般,方能有效亲子陪伴,进而爱润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