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18个深度贫困乡镇全部完成脱贫摘帽任务,带动了全市决战贫困工作全局,推动脱贫攻坚经验举措“点上可持续、面上可推广”。 从即日起,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特别推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脱贫攻坚答卷》专栏,深入报道我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脱贫攻坚经验,解读深度贫困乡镇从产业兴到精神富的巨大嬗变。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月3日6时30分讯(记者 李成 陈攀)作为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的黔江区金溪镇,因土地资源贫瘠,曾是黔江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乡镇,被戏称为“筲箕滩”。
当再提起金溪镇,人们纷纷感叹“镇上发展变化之大,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个一举拿下新时代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论坛“脱贫实践奖”荣誉的小镇,处处彰显着黔江人为新生活努力向上的干劲和拼劲。
金溪镇,是真的变了。
如今,深度贫困村改变模样,村民不再愁眉苦脸,经常喜笑颜开,呈现的是生态、绿色、和谐的全新面貌。
一套“组合拳”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幸福生活
年关将近,位于黔江区金溪镇“金溪被服”扶贫车间内,缝纫机“嗡嗡”作响,车间内工人们正埋头赶制一批制服。
从层层叠叠布料中,一位90后女孩抬起头来露出甜甜的微笑。她叫邓继燕,因身体原因,过去被评为贫困户。
邓继燕有一双勤劳的双手,却因身体原因在外出务工的道路上频频受挫,过去她和丈夫面朝黄土背朝天,成天辛苦劳作,却并没有为贫困生活面貌带来一点改变。
“金溪被服”是黔江区依托市卫健委扶贫集团行业优势打造的三张金字招牌之一,金溪镇采取“公司+扶贫车间+贫困户”模式,优先为像邓继燕一样的贫困群众提供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2019年开始,邓继燕加入“金溪被服”扶贫车间的队伍,生活开始一点一点好起来。
“车间实行保底培训,保底工资,包吃包住,在车间工作的一年多,邓继燕用那双勤劳的双手每月能挣得4000多元的工资,精神面貌发生极大的改变。” “金溪被服”扶贫车间相关负责人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在“金溪被服”扶贫车间,贫困户占比50%以上,其中像邓继燕一样因身体残疾的贫困户还有十多名。
除了“金溪被服”,金溪镇另两张金字招牌分别是“金溪护工”和“金溪农场”。
“金溪护工”引进从事专业护工的村民田维仙,通过创办公司举办护工培训班,带动稳定就业159人,人均月收入4000元以上。“金溪农场”依托龙头企业搭桥平台、帮扶单位共享平台、互联网公众平台,打通“山货出山”渠道,销售金额3000余万元,带动1854户5354人增收。
金溪镇,成功用“三金品牌”打出脱贫组合拳,实现输血+造血式扶贫,让贫困户各展其长,不等不靠,用自己勤劳双手促进增收,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一棵桑苗重新盘活金溪村民新生活
金溪镇位于黔江区西南部,因山高谷深坡度高,从海拔700多米山上俯瞰,金溪镇地势形如“筲箕”横卧在山坳坳中,这样的地形保水保肥效果极差,导致当地产业规模小、多、杂、散。
追根溯源当初“穷”的深层次原因,金溪镇人大主席曾平表示,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没有一个适合当地发展的主导产业。在多次实践中,金溪镇发现桑树在石漠化地里存活率高,桑树发达的根系能堵住岩缝,保持水土。
2018年,金溪镇明确将蚕桑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开始大规模栽桑养蚕。
同时,大力发展猕猴桃、脆红李等山地特色产业和“桑+菜”、“桑+禽”等立体循环农业,建成10452亩蚕桑小镇,建成猕猴桃、青脆李、脆桃等特色水果5407亩,立体农业5000亩,形成“蚕桑+N”一主多辅的产业格局。
蚕桑产业,不仅成为金溪镇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更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绿色财富”。
村民田建多次创业失败,心灰意冷之时,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一年时间发展蚕桑270亩,饲养“月子鸡”2100只,年产值达40余万元,带动周边群众50余人增收,被评为“重庆好人”、黔江区“最美脱贫户”。
“3年以来,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村民的思路转变,家家户户都有了发展目标,有了找钱的门路,有了挣钱的机会,老百姓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抓产业上,如何提高收入上,村民之间的矛盾也减少了,再没有贫困户向政府伸手要政策。”这是这几年曾平最大的一个感受。
截至目前,金溪8个贫困村全部销号,1991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一片撂荒地再育生机拓宽增收渠道
有了主导产业,还得解决土地撂荒、村民留不下来的问题。
在金溪镇长春村,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在万亩山地现代蚕业基地看到,当前桑园已进入冬管阶段,经过修枝定杆的桑树在“冬眠”后即将长成漫山遍野、葱翠肥沃的桑园。
脱贫攻坚战打响前,金溪镇长春村还是集骨干产业“空白村”、集体经济“空壳村”于一体的典型“空心村”。那时给当地村民谋生选择并不多,于是纷纷选择外出务工,家里大片农田撂荒无人耕种,这在金溪镇长春村尤为突出。
不过,这一现状在2018年的春天到来之际孕育出生机,开始出现“大反转”。
为了改变村民生存条件,帮助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这一年金溪镇按照“村社一体、股份合作”的模式,先后成立5个农业股份合作社。合作社以特色产业如栽桑养蚕、套种蔬菜为载体,盘活农村资源,同时明确收益分红比例,并吸纳贫困户参与入股、就近务工,拓宽增收渠道。
今年66岁的滕树文还记得,那年他和70岁的陈正文、66岁的滕树长抱团发蚕桑产业,合作社成立之初只有60余户愿意参加。“2019年开始隔壁村看到栽桑养蚕带来的经济效益,也纷纷加入进来,到今天合作社蚕桑规模已发展到800多亩。” 滕树文表示。
三位老人也被当地人亲切的叫做“土家三老汉”,他们奋战在扶贫一线的故事道出不服输、不认输、苦干实干的黔江精神。
通过“三变改革”,将田、耕地、林地等资产按标准折股入社,盘活了沉睡资源。数据显示,长春村累计实现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600余万元,2020年首次分红12万余元,其中蚕桑产业带动贫困户31户每年增收3000元以上。
站在700多米的半山腰,挥点脚下这片坡陡谷深的地方,曾平向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描绘出一张宏伟的产业振兴蓝图:“当前金溪镇正按照一镇三园,打造蚕桑小镇,谭家坪现代农业观光园,长春桑旅融合产业园,平溪‘悦心憩园’,金溪人民会用实际行动让全镇继续向好向上,干出一番新事业。” 曾平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未来,金溪镇的腾飞还将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