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走寻常路
新高考背景下,选拔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时代之需,这就要求学校努力变革教育方式,提升教师素养和教学能力。学科建设水平和质量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决定着学校的长远发展,更关系到学生的未来。抓住学科建设,就抓住了新高考改革的牛鼻子。基于以上背景,新华中学依托“幸福教育”,实施“一二三四”策略,抓好教学教研,提升育人质量,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亮点,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名师工作室成立
围绕一个中心:学科建设
学校围绕学科建设这一中心,狠抓教学教研,力争实现“三力求”。一是力求打造学习型学科团队建设。学校从团队文化制度建设与传承、团队结构建设、团队意识建设、人才培养四方面,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具有向心力、凝聚力,富有活力、具有合作、探究、创新精神、持续性发展的学习型学科团队。从而助推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整体水平,实现整体发展;二是力求建设、整合学科资源。根据国家课程体系,结合学校实际,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开发新的教育资源,共建教育资源库,最终形成系统化、持续化、动态化的高中学科资源库,达到资源共享共建;三是力求建设学科特色项目。新时代,新高考,要求选拔培养创新型人才。个性化、特色化已成为时代之需。因此,学校要率先变革,要转变学科教学理念,构建个性鲜明的课堂教学。基于此,学校立足实际,认真分析学情,采用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形成属于本校的学科特色项目,选拔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找准两个支点
日常教研
新华中学日常教研主要由集体教研和组内公开课组成,单周进行集体教研,集体教研遵循“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的原则,实行“一次一主题,一次一研讨”的策略,交流分享教育教学经验;双周实行组内公开课,发挥优秀教师示范引领作用,让年轻教师得到帮扶改进,从而实现共同进步。通过两种方式,搭建交流平台,让教师在交流中实现专业成长。
基地建设
2015年以来,市教委大力推行普通高中发展促进计划,促进普通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华中学高度重视,积极响应。强力推行基地建设,希望通过基地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经过积极筹备,认真组织,学校在基地建设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成功创建地理学科创新基地(全市仅五所学校具备)和生物学科创新基地。建设黔江区首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工作,确保学生身心健康,享幸福人生。其他学科基地建设正在积极筹备,力争建成三至五个创新基地,充分发挥基地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作用。
青蓝工程培训
抓好三条主线
青蓝工程
“青蓝工程”将年轻老师和有经验且优秀的老师结对,实行帮扶捆绑发展,三年一期,现已结对帮扶4批次100余人。通过师徒结对,帮助年轻老师尽快转变角色,走向优秀,实现从站上讲台过渡到站稳讲台再到站好讲台的转变;帮助有经验的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思维,适应新高考改革。通过师徒结对,实现师傅带徒弟,徒弟促师傅,实现师徒共成长。同时,通过“青蓝工程”培训项目考评、结业的优秀青年教师,学校提供重要的工作岗位。
名师引领
学校积极借助外界资源,引入名师建立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的带动作用。目前,学校利用南开资源,建立了国家“万人计划”、南开中学教学名师王小鸥“政治名师工作室新华中学教师发展中心”, 南开中学帮扶新华中学语文、数学、英语和化学名师工作室。承接区教委资源,建立了“陈卫语文名师工作室”“ 刘贵陶地理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的建立,对提升学科教师的核心素养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南开合作
自2016年和南开中学签署帮扶合作协议以来,新华中学立足实际,借助南开优质教育资源,学习、摸索、借鉴、提炼、整合,最终形成适合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4年来,通过跟岗学习、同课异构、送教进校、教学研讨、设立名师工作室等方式,学习南开先进经验,学校管理得以优化,实现文化管人;教育科研得以提升,实现全面开花;校园文化得以丰富,实现文化育人。
实现四个全面
学校教学教研通过“一二三”策略,最终实现“四个全面”,真正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全面提升教师水平
学校通过采取“青蓝工程”、南开帮扶、外派学习、名师引领等措施,大力提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通过几年的培养、选拔,120余名教师成为新一批堪当教学重任青年骨干,有效缓解了教学骨干不足的矛盾;11名优秀骨干成长为科室、年级管理中坚力量。
近5年来,先后选拔培养市级学科名师1人,市级骨干教师5人,区级骨干教师7人。先后有1名地理教师获得国家级赛课特等奖,5名教师先后获得“重庆市优质课大赛”一等奖,3名教师获“重庆市优质课大赛”二等奖,2人分别获重庆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二等奖,1人获重庆市优秀班主任,1人获重庆市优秀教研成果一等奖,1人获重庆市化学基础教育提名奖。1人获“黔江名师”称号,1人获“黔江思政课名师”称号。承担并结题教育科研项目国家、省市级69个,区级156个,40余人次获市级论文大赛一等奖;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的35篇(其中国家级核心期刊20余篇,3篇被美国化学文摘收录),省市级408篇。《黔江小南海旅游资源》《我们的武陵山》《土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黔江地理研学》成功申报“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
地理研学活动
全面激发办学活力
“学校从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力求激发办学的活力,发挥最大的教育效益。”学校相关负责人说,一是达成价值认同;二是健全制度体系,特别是关系到学校发展、教师切身利益等重大事项,做到了制度先行。
通过文化引领、制度引导,全校教师已从“要我教”到“我要教”再到“要教好”的转变。现在,全校教师积极主动、你拼我抢、力争上游,但又团结协作、关系和谐、轻松愉悦,学生勤奋爱学、知书明理,整个学校积极向上,充满青春活力。
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教学教研的目的一是提高教师能力,二是提高学生素养,达到师强徒弟高的目的。
近几年,学校通过提高教师水平来提高课堂质量外,还开设学生社团特别是学术型社团,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以期把课堂教学和社团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进行研学活动,让学生“四走进”(走进社区、走进工厂、走进大自然、走进博物馆),把书本所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学会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培养创新型人才。
目前,已经建立历史学科的春秋社,地理学科的天文地理社,语文学科的仰头山文学社、朝夕之声广播站、演讲社、书法社,英语学科的“I show”英语角等学术型社团。各大社团配置专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研讨活动,让学生在学中实践,在实践中学,真正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天文地理社、朝夕之声广播站、I show英语社被评选为市级优秀学生社团。
志愿服务活动
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近年来,全体教职工不断努力,切实加强内部管理,扎实做好教学教研,广泛寻求外部支持,努力提升育人质量,高考成绩大幅提升,学校在老百姓心中的认可度显著提升。
2018年,新华中学高考创历史新高,一本首次突破300人,达到307人;张华林以628分位列黔江区文科前茅,田佳宁艺术成绩进入清华全国统招第三名。对比该年级2015年入学时全区前700名仅有147人的状况,再次印证了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
2019年,经过全体师生的努力,一本上线284人;比较该年级入学时全区中考前700名的优生仅有134人的窘境,这个成绩殊为不易。
2020年,全体教师群策群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充分利用钉钉直播平台切实做好“停课不停学”,保证高三学生充分备考。高考上一本线305人,理科最高分679分。而该年级入校时全区前700名仅占140人,再次续写了学校低进高出、优进优出的育人水准。
2021届一诊,在高一新生入校中考成绩全区前1000名只有241人的情况下,经过全体高三教师的共同努力,再创佳绩。在刚结束的全市“一诊”考试中重点上线381人,再次展现新中实力。
(记者 陶原 通讯员 杨岗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