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俩一起做家务活。
郑书生在羊肚菌基地铺地膜。
政府帮郑书生父子修建的新房。
他,是一个肢残男子,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郑书生。由于从小家里穷,郑书生却没有读多少书,长大成人只能长年和泥巴打交道。如今他年近六旬,还抚养着一个小娃娃。即使身体残疾,还要挺起腰杆不停地干活挣钱养家。让他感到幸运的是,当地政府先后为他修建了住房、申请了农村低保,解决父子的“两不愁、三保障”。
近日,记者来到黔江区水田乡水田社区三组,刚从羊肚菌基地务工回来的郑书生,讲述了他在最困难的时刻,是党和政府帮他摆脱了困境。
年近半百
因为残疾才结婚
“我们家有三兄弟,由于家庭条件不好,在弟兄分家时,我就分了半间正房,外搭一间偏屋。”郑书生说,原本想去外面打工,挣钱将房子翻修一下,加上没有文化,一年东奔西跑的,就算挣几个钱,都是做路费了。
郑书生从小视力不好,外出打工,想进厂找份稳定的工作难,就是去一些建筑工地,老板都不愿意收留,他只能到处打零工。郑书生后来被介绍到山西一家煤矿当杂工,上班不满3年,因在一次作业时,不慎摔倒,腰椎和肋骨摔成骨折,治疗出院后,至今腰背不能伸直,被鉴定为肢体四级残疾。
“当时医生说,要做肢体矫正手术,至少要好几十万。”郑书生说,因当时厂家只负责医疗费,不负责手术费。自己又拿不出钱,只好放弃手术矫正治疗。
2010年,年满47岁的郑书生,好不容易进了福建一家鞋厂打工。一直过着单身生活的他,在鞋厂邂逅了爱情,认识了同在一个鞋厂上班的重庆老乡应淑华。
“应淑华是酉阳县人,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彼此都比较了解。她和我一样,都是老实本分人,她有过婚史,在鞋厂也是没有亲人朋友的。”郑书生说,他们认识后,她没觉得我一大把年纪,还没有结婚感到奇怪,反觉得还是一个诚实可靠的人。郑书生在好心人的撮合下,终于与应淑华走到了一起,从此告别了单身。
当爹当妈
尝尽生活苦与累
2011年,郑书生和应淑华有了他们爱情的结晶,郑书生开始计划把居住的旧木房进行翻修,给妻子和孩子一个舒适的安身之所。可事与愿违,在他们的孩子刚满3个月时,应淑华就患了乳腺癌,经2个月的治疗,最终离开父子俩。
“这段婚姻,来得也快,走得也快,难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命中注定’!”郑书生说,他也在责怪自己的命不好。
面临丧妻之痛,还留下一个襁褓中的孩子嗷嗷待哺,对于年近半百才寻找到爱情的郑书生,可以说是身心俱裂。养育孩子长大成人的重担落在他肩上,既当爹又当妈,郑书生弯曲的脊背还得直立起来往前走,勇敢地去面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我多年打工换来的几万块积蓄,都用于给娃儿妈治病和娃儿吃奶粉了。要是家里不出现变故的话,我以前居住的老房子早就翻修好了,哪知道算路去不跟算路来。”郑书生说,娃儿从3个月就吃奶粉,一直吃到1岁半。
妻子走后,郑书生的重心就是抚养孩子,他白天在地里干活,也只好带着孩子上坡,还随身携带开水、奶粉、奶瓶,孩子饿了就给他冲奶粉喝。
“娃从小就很听话,只要一天给他吃饱了,基本听不到他的哭闹。”郑书生说,儿子现在10岁了,在水田村小读五年级。每天放学回来自己热饭吃,把作业完成后还帮他洗衣服。
“现在这娃儿越来越懂事,他爸在远处做活路去了,放学回家或周末来我家耍,喊他吃饭他是不吃的,我们还给郑书生说,不要把孩子管得太严。邻里相处,相互帮助是应该的。”邻居郑清朋说。
政策兜底
父子吃住两不愁
自妻子去世后,郑书生和孩子一直住在半间老房子里,他靠耕种责任地养家糊口。当地政府也不断地在生活上给以关照,左邻右舍也对他们一家大帮小助。
2013年,水田乡党委政府针对郑书生的家庭处境,确定为兜底户进行帮扶。与区残联及对口帮扶水田社区的单位,共同出资在原老房子的基础上,修建起90平方米的新房,并置办了主要家具和生活用品,父子俩高高兴兴住进了新家。
“住进新房子,我的心才踏实多了。以前的旧木房,修建多年,很多木柱头都开始腐烂了,遇到刮风下雨,心都是悬起的,生怕倒塌下来。”郑书生说,别人说房子是遮风避雨的地方,之前住的那老房子已经不具有遮风避雨的功能了。
今年6月,社区干部针对郑书生年近六旬,身体又残疾,还抚养一个年幼的孩子,申请解决父子两人的农村低保,吃住都有了保障。
“娃儿还小,不去找点钱不行,家里还有其他开支。”郑书生说,现在虽然吃住不愁了,但还得给娃儿挣点钱,供他以后上大学。
“郑书生是个勤快人,只要附近的蚕桑基地、羊肚菌基地在季节上的活路,都少不了他,一年下来可挣七、八千块钱收入。”水田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孝红说,郑书生这么多年,拖个娃儿不容易,平常只要上面有政策照顾,都会优先考虑他们一家。
(记者 李诗素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