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式经营圆致富梦

  近日,天气晴好,王军吃过早饭就跨上摩托车出发了,到附近地里转一转,跟地里的工人们聊一聊。这是他每天必做的工作,两三百亩土地,光巡查一圈就得花不少时间。

王军在添加桑叶

  王军是新华乡大田社区家庭农场的农场主,肤色黝黑的他很纯朴,有着农民朴实的经济观。在他看来,农产品价格低,要想赚钱就得上规模。两三年间,王军把自己的农业产业规模扩大了4倍,从最初的70亩起步,如今已达到了280余亩。

  虽已入秋,但田地里的桑园却生机盎然,绿色的桑叶正茁壮成长,王军指着眼前的一大片桑园告诉记者,村里的土地已有近300亩流转到他的名下。

  现年40岁的王军是土生土长的新华乡人,2016年以前他在大连做木工。后来,王军发现村里虽然土地肥沃,却没有充分利用有效资源,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单纯种田显得越来越没有“钱途”。于是,很多村民开始放弃田地,纷纷外出打工,一些田地疏于管理开始撂荒。看着成片荒芜的土地,王军萌生了回村包地发展蚕桑,当专业农场主的想法。

  说干就干。2016年,王军带头在大田社区承包了70亩土地。到了2019年,承包的土地达到了280亩。王军说,流转来的土地,目前主要的用途是发展蚕桑。

  其实王军有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是有依据的,善于学习和探索的王军明白,国家政策鼓励发展产业增收致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这更坚定了他的发展信心。

  王军给记者做了详细介绍,相比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方式,规模化种植养殖的优势已很明显:“一年养蚕四季,规模化养殖能够大大提高人员设施利用率,提高了蚕室、蚕具的利用率,养蚕人员能够在较长时间从事相对固定的饲养工作,不仅降低了日均工资水平,而且有利于稳定用工。还可以实行专业化分工,采叶、饲养小蚕和大蚕分离,从业人员的操作技术比较单纯,能够明显提高操作熟练程度,提高技术到位率。”王军说,今年春夏两季实现产茧收入25万元。

  前两年正当王军干得如火如荼的时候,王军说,他也受到过质疑:“你一下承包这么多地,要是赔了,你这几年就算白干了,土地可不比打工做生意,你压根就没干过产业,能行吗?”。在种植技术方面,其实王军早就研究过了,他知道自己一开始并不熟悉,更不是专家,就虚心向养蚕大户请教,还参加政府组织的技术培训。从栽桑、桑树刷白、防病虫,到上簇、摘茧……王军也算摸出了一些“门道”。

  “我还有一个希望就是带领村民共同富裕。”王军说,农场的土地都是从一家一户的村民手中流转过来的,对于支持他事业发展的农户,他也希望在现在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回报,让大家分享农业发展带来的甜头。

  “王军是个踏实的人,自己致富的同时,也不忘带领大家一起致富。”新华乡梨子村主任赵寿泽说,除了王军本村大田社区外,他还照顾到很多邻村的村民,只要想干事,无论男女老少,他都同意进入农场务工,并且同工同筹。目前,王军的农场平均每天就吸纳务工人员30余人,并以建卡立档的贫困户为主。

  “近两年,看着周边的家庭农场悄然兴起,大家的规模都不小,如果我的农场太单一了,那样就没有一点优势了。”王军对记者说。

  为了让自己的农场更具竞争力,把农场规模扩大,带领更多的人实现增收致富,王军决定拓宽思路,开辟了以南瓜引进、扩繁、购销为主的发展之路,今年种植了100亩南瓜,采取订单农业的方式,销往沿海浙江、广东等地。

  目前,王军的家庭农场形成了“一干多支”的产业体系,创造出相对稳定的就业机会,就地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让当地农民共享到了产业发展成果。

  谈及王军的致富路,他说:“在外面打工风险大,还不稳定,家里孩子无人照顾,田地都荒芜了,总觉得心里不踏实,现在在家办家庭农场,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既照顾了家庭,又把地盘活了,况且只要我们勤劳肯干,这行也稳赚不赔,真正做到了家和万事兴。”

  当问及今后的打算时,王军说:“今年,我打算继续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租赁附近的耕地,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通过示范带动作用使自己增收的同时带动周边群众致富。”

  (记者 费玉琼 文/图)

编辑:陈庆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