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脱贫户】两代“父子兵”共圆脱贫梦

  9岁的儿子,56岁的父亲,80岁的爷爷。就这么一家三口,在大山深处耕耘着他们脱贫致富的梦想。8月28日下午,当记者驱车沿着蜿蜒的山路来到黔江区杉岭乡林峰社区4组李贤余家时,他正和父亲还儿子一起将几百公斤红辣椒打包,等待客户上门拉走。

李贤余一家整理丰收的辣椒

  李贤余今年56岁,先后去过广东、山西打工。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干的都是体力活,耗掉了大把青春,没能攒下多少钱。婚姻大事也一直困扰着他,到2010年47岁才“修成正果”:他将同在山西务工的工友女儿、湖北石堰的刘春梅带回老家成婚,并生下了儿子小福(化名)。

  然而,恶劣的地理环境和贫困的家庭生活,让刘春梅彻底“投降”了。2013年,也就是儿子小福3岁那年,她选择了不辞而别。自此,3岁多的儿子便跟着李贤余一起生活。由于家庭不顺,李贤余也曾经一度“烂船当成烂船划”,很多年前修建的“七柱三间”木房子,连木板壁都没有一块,全靠竹篾拦起来,家境一天不如一天。

  这特殊的一家子,杉岭乡党委政府看在眼里,也急在心头。2014年,李贤余一家被纳入建卡贫困户。在乡上专门安排的扶贫帮扶干部罗应涛三番五次做思想工作之后,李贤余突然发现自己的生活“很混蛋”:这辈子拿什么孝敬年近八旬的父亲?又拿什么抚养才四岁多的儿子?辗转几个不眠之夜后,李贤余彻底醒了过来,“政府都这么帮我,我得争口气”。

  说干就干,他先是扛了几根木头换了点钱买回两只猪崽,然后搭了一个简易的猪圈。2015年,他竟然养了10多头猪。由于饲养方法的问题导致纯收入不高,但这却点燃他心中发奋图强的火种。2016年、2017年,他连续两年出栏生猪都超过30头。

  今年初,杉岭乡政府和一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达成了辣椒基地建设的协议。之后李贤余在第一时间,便有了“做辣椒大户”的想法。今年春节刚过,他就着手将自家8亩多承包地全部用来种辣椒。几个月来,李贤余不分白天黑夜在山上劳作,80多岁的父亲也在家帮忙做些手上活儿,9岁多的儿子更是格外懂事:帮着爷爷烧火做饭、喂猪样样在行。“爸爸那么辛苦都在做活路,我这点都不辛苦。”当记者问及小福辛苦不辛苦时,小福的回答,让记者感到很不是滋味。

  在“两代父子兵”的共同努力下,李贤余今年的辣椒获得了大丰收。“9角钱一斤,目前已卖了8000多斤了,估计还能摘个万多斤吧!”李贤余告诉记者,本来亩产可以达到5000斤的,但由于自己“过度勤快”,农家肥上太多了,“第一轮辣椒结得太多,把辣椒枝吊断了好多。”但即使如此,今年每亩也能有产值3000块钱左右,“也不错了!”

  如今,李贤余尽管已50多岁了,但干起活来却“不要命”。为了节约成本,他硬是连续作战将近四个月,一锄头一锄头挖出了两个一亩多的鱼塘,现在有几千斤鱼也可以上市销售了。“前两天,他实在太累了,刚刚背着海椒进屋就昏倒了,差点没把我‘黑’(吓)死!”将近80的父亲李方林说起儿子,心疼得老泪纵横。

  如今,尽管这一家子的日子还没有迈进小康,但和往年比起来,已经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了。“特别是我的父亲和儿子,他们真的太不容易了,一个那么大年纪,一个还那么小,我没有退路,只有发奋!”李贤余说,感谢政府的帮扶,感谢干部的关心,接下来的日子,他不会再拖政府的后腿,他要活出个样来给自己看。杉岭乡政府副乡长秦绍海告诉记者,“李贤余一家真的是最美脱贫户,这么特殊的家庭结构能够做到现在这个样子,真的很不简单。”

  (记者 王华松 文/图)

编辑:陈庆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