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昌军:栽桑养蚕是我们脱贫致富的希望

  火辣辣的太阳照在山腰刷白的墙面上,显得格外耀眼,房后的犬吠声充斥着整个山谷。走进新华乡梨子村1组赵昌军的蚕房,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恬静美好的乡村画卷。

赵昌军妻子在蚕房辛勤劳作

  “你们自力更生,把产业发展得很好,为全村的贫困户带了一个好头,我们要来宣传一下你。”近日,梨子村主任赵寿泽说道。

  赵昌军笑着说:“如果不种桑养蚕,我恐怕要穷一辈子,日子好不起来。在我们山区,只靠栽包谷、洋芋和养猪、养鸡等的收入,忙一年只够吃,所以穷。种桑养蚕才是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赵昌军今年42岁,是新华乡梨子村1组村民,由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2017年以前,赵昌军一家因学、因残致贫,被新华乡梨子村纳入建档立卡户。

  “我家是典型的‘上有老下有小式’家庭,前几年,因为缺乏资金、缺乏劳动力,家里一直比较贫困。现在孩子们仍在上学阶段,但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守着家里的几亩地过日子,生活还是没有太大改观。”回想起以前的苦日子,赵昌军颇多感慨。

  产业一直是困扰梨子村发展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单一、思想保守等因素一直束缚着这里的村民。村“两委”班子与驻村扶贫工作队经过多方考察调研,决定在这个小山村发展种桑养蚕以及其他种植来改变现有的产业结构。可是,要让村民们放弃种植多年的玉米等传统作物,并非易事。曾经,赵昌军也和很多村民一样,有些犹豫不决。

  经过驻村扶贫工作队和党员干部耐心细致的讲解,赵昌军了解到种桑养蚕的一些政策,特别是当赵昌军听说贫困户建蚕房还能有补助、一张蚕通过精心管理能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时,他心动了。再想想自己妻子刘小蓉,前些年也在别人蚕房打零工,已有两三年养蚕经验,以前因为缺少资金,没有专业的蚕房,发展产业一直未能实现,现在赵昌军下定了决心。

  不久后,赵昌军就在梨子村建起了蚕房,种上了桑树。2019年赵昌军就把所有心思都花在栽桑养蚕上,通过流转200亩土地,建起了桑园。并投资3万元承租了2000个平方米的养蚕大棚。目前春夏蚕茧已全部卖出,赵昌军说,春夏两季产茧80担,一共实现毛收入15万多元。

  “着手养蚕后,驻村扶贫工作队帮我争取到了部分产业扶贫资金,家里盖起了新式蚕房,还不定期开展技术培训,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后。”说起这些,赵昌军脸上的笑容愈浓。

  蚕房盖好了,桑园扩大了,赵昌军也越来越有信心,他积极向村里种植规模较大的养殖户学习新式养蚕技术,说起眼下的光景,赵昌军眉开眼笑:“日子过得舒心多了。放在以前,这样的日子真是想都不敢想。”

  由于赵昌军的桑园面积广,养蚕量大,仅靠两夫妻肯定是忙不过来。据赵昌军介绍,他每天平均要请15个工人打桑叶,10多个人工人负责喂养。进一步带动了全乡农户实现增收,走上致富路。

  “过去,我家主要依靠种田、养猪,还有在附近打零工维持生计。自从养蚕业这一扶贫项目在我们村实施后,学会了养蚕技术,并成功卖出春夏两批蚕茧,除去人工费用,收入还算可观,同时也觉得稳定,顾家增收两不误。现在又开始养秋季蚕,这一批种苗比前两批多一些,可能收入又比上次多,所以我还要继续养下去。”赵昌军高兴地说,种桑养蚕扶贫项目让他们尝到了甜头。

  桑树种起来了,蚕房建起来了,生活越来越美了……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下,赵昌军一家的脱贫致富路越走越宽。

  (记者 费玉琼 文/图)

编辑:陈庆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