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木雕 刻刀下的生命礼俗

  土家族,主要居住在武陵山区及其邻近地带,与苗、侗等少数民族杂居。武陵山区虽然在各个历史时期被划分为不同的势力范围和行政区域,在这个文化生态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木雕艺术,既有地方特色,又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个性。

雕工精美的土家窗花

  土家族区域现存木雕多为工艺类型木雕。综合起来可以分为:建筑构件木雕、家具器物木雕、祭祀礼仪用具木雕。

  建筑构件木雕的木雕艺术发生的特点是依附于建筑。武陵土家族区域的建筑多为干栏式或砖木式结构, 由木构件梁、柱、枋、斗拱组合成的框架作为承载屋顶重量的主体。与建筑结构联系比较紧密的梁、枋、垂花、雀替、坐斗、门、窗等构件上均有雕饰。由于木雕会减损木料的承载力,故直接承受载重的构件,如柱、梁、檩等,以不雕凿为原则,至多作线脚的修饰,间接承受重量的斗座、环板等构件,以浅浮雕为主,辅助性或联系性的枋、雀替、垂花等构件,完全不受限制。

  据了解,对木结构主要部件的艺术加工,主要有两种手法。一是“卷杀”。即将柱、梁、枋、斗拱等构件的端部砍削成缓和的曲线或折线,使构件外形显得丰满柔和。湖南永顺老司城祖师殿的斗拱、斗座就基本上不做雕饰,只将其拱端略做成柔和的卷云形。二是将结构件的端部做出各种花样。如雀替,位于梁柱与寿梁相交接的地方,可以缩短梁净跨的长度,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剪力。武陵山区建筑中的雀替,已从力学的构件逐渐发展成美学的构件,如一对翅膀在柱的上部向两边展开,形态多样。垂花, 又称飞檐,形如短柱,具备结构与装饰的作用,常雕饰成圆雕。武陵山区建筑的飞檐木雕,题材多选择动物, 形如狮虎,圆眼大嘴,或扑、或跃,极富动感,民间通称为“麒麟”,表面涂饰各色油漆装饰,是建筑构件雕饰的亮点。

土家雕花椅

  土家族地区的家具种类较多。陈设于厅堂中的有桌、椅、案、几、凳、神龛、神台等,卧室中有卧床、洗脸架、梳妆台、首饰盒、衣柜、挂衣架,火塘房的主要是碗柜及日常使用的礼盒、娃娃车、筷篮篼、花轿,还有墙壁上的挂式花板等等。其中最能体现土家族区域家具木雕特点的是:雕花椅、滴水床和洗脸架。

  雕花木椅大致有灯挂椅、交椅、靠背椅、圈椅、太师椅。木雕多集中在椅子的背屏、扶手、牙板、搭脑等处。特别是晚清以后的太师椅,不仅在背屏、牙板处雕花,甚至将靠背的立柱、扶手等处也雕饰繁复的花纹。从外表看,家具雕刻比较明显地模仿了清代京作家具木雕,但也带有本土化的特点。比如京作家具的纹饰使用非常讲究,不同纹饰的含义和出现的位置, 组合的方式各有区别,而土家族的木椅雕刻,更注重雕刻的视觉性效果, 纹饰本身代表的意义减弱,有时甚至发生使用上的“错乱”。

雕花洗脸架

  广泛流行于武陵土家族地区,虽然在各地的形式、表象上有差异,但其核心特征之一都是使用傩戏面具。土家族区域各地的傩戏面具因其地方特色在数目、造型都各有不同,综合起来可分为正神、凶神、世俗人物三大类,造型上分整脸和半脸。其人物形象程式化,各个角色都有定型的表现。“正神”形象的面具特征是:弯眉大眼,耳大脸宽,嘴角略略上翘, 神情似笑非笑,表现了剧中人物圣洁、善良、安详的性格特点。代表“凶神”形象的面具特征是:嘴微下翘、立眉、圆眼,特别是将圆眼做镂空雕处理,两颗獠牙挺立,生动地刻画出武将人物的威武、怪异勇猛的特征。世俗人物的面具分正角与丑角两种,正角的面具重在实感造型,大多眉清目秀,微带笑容,丑角造型,多运用夸张与变形手法表现其诙谐、怪诞的特点。

洗脸架上的图案

  土家族木雕艺术的产生、发展、变化来自于文化的变迁,而文化的变迁又来自于文化的传播、选择与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接受外来的东西,另一方面又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同时基于爱热闹、好装饰的民族性格,才形成了辉煌灿烂、个性鲜明的土家族木雕艺术。

  (记者 谭鹏 实习生 刘念 文/图)

编辑:陈庆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