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鳅共生 金塘“捞金”

  十几年来,黔江区白土乡金塘村村民都没有发现村名“金塘”有什么特别。但2017年开始,村民们越来越发现这名字“取得吉利”,因为如今真的可以靠着“金塘”而“捞金致富”了。

“金塘”

  “金塘”成了

  泥鳅育苗基地

  “金塘”位于白土乡金塘村4组枷担丘(小地名),占地近3亩。“全靠何启财来搞这个事情,我们也跟着增收。”当地贫困户黄尤群告诉记者,他是2016年被政府列为建卡贫困户的。

  “去年我从他这里进了7万尾苗子,然后在自家的承包田里进行生态养殖。7亩稻田每亩可以同时产500斤大米和400斤泥鳅。如果不是因为涨大水的话,收入八九万块钱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今年黄尤群“得法了”,如今早已把稻田的排水沟渠理得好好的,“如果今年再涨水,一条泥鳅也别想冲走。”据了解 ,黄尤群今年还是要养7万尾左右。

  早在2017年,村民何启财就在思考如何能够实现自己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梦。后来在一个朋友的点拨下,他决定搞“稻田养鳅”并带动村民致富。很快,他就将村子里的3亩多农田流转出来,并建成了泥鳅育苗基地,随后又成立起了专业合作社。“除了为养殖户提供免费的技术指导外,去年我们还为每户贫困户减免70%的育苗费。”何启财告诉记者,“没想到这一做,村民们很感兴趣。”

  “金塘”让贫困户

  变“科技示范户”

  看着门边贴着的“科技示范户”标牌,邓易祥内心有说不出的高兴,“这辈子都没想过会与科技搭上边,如今却成了示范户。”

  邓易祥,65岁,2014年被列为建卡贫困户。88岁的母亲长年瘫痪在床,62岁的妻子刘德素患风湿病多年。近年来,原本就没有什么经济收入的家庭,因两个病人长期需要不少的治疗费用而雪上加霜。但何启财的“金塘”建成后,邓易祥很快就找到了致富的门路:将屋旁的稻田充分利用起来搞新型种养殖,而且还将一亩多稻田建成了鱼塘,专门养草鱼。如今,邓易祥一家人的日子,正在慢慢好起来。

  “稻鳅共生模式,既能提高农产品单位面枳的产量和产值,又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可以说是现代农业研究的永恒课题,也是现代农业的终极发展方向。这种生产模式的优点在于,稻谷在生长过程中稻田里的微生物及害虫为泥鳅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饵料,泥鳅的排泄物富含大量的钙、磷、铁、硒及维生素B1、B2和烟酸等微量元素,为稻谷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有机肥。在这种优势互补的生物链中,生产出的稻谷是一种品质优良的绿色有机稻,养殖出来的泥鳅蛋白质含量高、口感好。稻鳅共生既保障了粮食的种植面积,又扩大了水产养殖水面。”何启财说。

科技示范户

  “金塘”画出

  村子里的脱贫梦

  和黄尤群、邓易祥一样准备靠着“金塘”实现自己脱贫致富梦的,还有同村李安周、周兴权等另外6家贫困户。截至目前,村里8家贫困户共计有40多亩稻田实现了“稻鳅种养”。40多亩稻田能够生产泥鳅4.8万斤(可养至少3季,每亩每季400斤),生产大米2万斤。“如果泥鳅按最低15元/斤,大米按最低8元/斤计算,产值就能够达到80多万元。”何启财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金塘村最宝贵的自然资源,就是充足的水资源。“碗口大的山泉水常年不干,纵流整个村庄,且水质特别好。”白土乡组织委员郑小莉告诉记者,以前由于种种原因,资源没有得到最大化利用,村民何启财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利用水资源优势,进行新型种养殖模式探索,非常值得肯定。

  “其实这个想法要实现起来,也是不简单的。”郑小莉说,从稻田选择、泥鳅品种筛选、技术要点、发展前景、增收环保等方面,得益于乡政府的帮助,何启财也付出不少,进行前期大量调查论证后得以实施。

  “这种将水稻与泥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生态高效农业生产模式,通过有效发掘物种间相互循环利用的机理,取得稻谷、水产品同步增产的良好经济生态效益,正在成为金塘村脱贫致富的‘创新型武器’,村民们兴趣很大。如此下去,村民们的致富梦,真的就会很快实现。”郑小莉说。

  (记者 王华松 文/图)

编辑:陈庆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