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扶贫人】助残帮困  他是村里最早扶贫人

  “我们乡这个助残员很给力,虽然自身残疾,但他帮助的不仅是残疾家庭,还有不少困难户。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发展产业开始,他主动帮助和带动不少家庭养猪、养蜂走上致富路,是当地村民公认的最早扶贫人!”7月4日,记者走进黔江区白土乡凉洞村三组田景楼家,该镇宣传统战委员王文媛说。

田景楼在打捞泥鳅

  传统产业的转型

  7月,即将进入三伏天,太阳炙烤着大地。田景楼拿着网兜,步履蹒跚地走到房屋旁边的池子,把网兜伸入水池,提起时,滑溜蹦跳的泥鳅不断撞击网兜的边沿。

  “等会有人来买,我提前准备起!”田景楼边打捞泥鳅边说。

  泥鳅和小龙虾是田景楼去年5月喂养的,是继生猪和蜜蜂后的又一转型产业。池子里,泥鳅和小龙虾的数量不多,大批量的还在稻田里养着。因养殖泥鳅的稻田离家有3公里,为方便客人上门购买,他将打捞的泥鳅临时喂养在居家附近的水泥池子里。

  田景楼今年55岁,身高1.7米,先天性左脚残疾,脚尖和脚跟成相反方向,为肢体二等残疾。由于身体原因,田景楼上完小学就在家学做家务活,因此对养猪、养鸡颇有经验。成家后,他不能从事重体力活,把养猪、养鸡和蜜蜂作为主打经济产业,每年都要卖好几头肥猪。

  “穷读书,富养猪。”这是田景楼小时候母亲常对他的教诲。生活在农村,只有两条出路,要么发奋读书,要么勤于耕种多喂猪。田景楼随时随地把母亲的教诲铭记心中,后来靠养猪让家庭致富。

田景楼圈舍里喂养的两头能繁母猪

  “最初一年喂6头猪,考虑到每年买仔猪需要一大笔本钱,后来,我就养了一头母猪,就不用去买仔猪来喂养了。”田景楼说,除了满足自家喂养,余下的仔猪就卖成钱。

  “对于养蜜蜂,以前也没怎么在意,认为这是‘飞来之财’,来了就把它招进家里喂养,跑了也留不住。现在一桶蜜蜂只要管理好了,收入可达到2000元。”田景楼说,养蜜蜂最划算,除了请木匠进屋做蜂桶,几乎没有其它投入。

  村里最早扶贫人

  土地承包到户后,很多家庭虽然解决了温饱,但经济并不宽裕。在田景楼的记忆中,当时还有没杀年猪的家庭,因为没有钱买猪喂养。于是,看到那些学生多或者残疾家庭,田景楼就把自家母猪产的小猪崽赊给他们喂养,他们杀了猪或卖了才付小猪崽的钱。

  一直以来,田景楼坚持以这种“赊账”的方式,帮扶建卡贫困户和残疾家庭30余户。很多了解田景楼的村民,都说他是村里最早的帮扶人。

  田景楼助人为乐的事迹传开后,2012年被白土乡推选为助残员。担任助残员后,田景楼做的事情比以前更多,他不仅要做好辖区70多名残疾人的服务工作,还要宣传政策,引导帮助他们自立自强和发展产业改变家庭现状。

  “买2头仔猪,按目前的价格要1500块左右。我家最近3年喂养的猪,都是田景楼赊给我喂的。”白土社区村民杨焕金说,非常感谢田景楼一直对她家的帮助。杨焕金家因学因病致贫,想喂猪没有本钱买。田景楼在登记走访中了解情况后,从2017年开始,连续3年主动赊给杨焕金家2头仔猪喂养,等卖肥猪后才付本钱。

  “我家养的第一桶蜂,还是田景楼帮忙招来的。当时,我对养蜜蜂不怎么看好,也不晓得怎么养。田景楼家养得有蜂,又懂技术,我叫他弄回去喂,他却不要,说让我养起,产的蜂蜜可够一家人的零用钱。”同村的陈金树也是肢体残疾,当时对于田景楼的话似信非信。后来,田景楼手把手教他养蜂技术,发展到现在的10桶蜜蜂,每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上。

  凉洞村三组村民杨昌旭是村里的建卡贫困户,手患残疾,妻子聋哑,一直没办《残疾证》。田景楼了解情况后,用自己的三轮车送杨昌旭夫妇到乡政府,拍照和办理完相关手续后又送其回家。

  新老产业一把抓

  走进田景楼养猪的圈舍,2头能繁母猪,3头待育肥生猪,还有房屋周围养的6桶蜜蜂,以及屋后空地上相互追逐的鸡鸭,这些都是他发家致富的老产业。

  “就在上个月,两头母猪产的18头小猪崽,共卖了14000多元。其中有6头仔猪是赊出去的,要腊月才收得到钱。”田景楼说,养猪至今30多年,每年喂养2头母猪,肥猪喂得少,主要靠卖猪崽赚钱。

  田景楼给记者算了一下家里传统产业的进账:两头母猪一年产崽两次,一次最少产9头,一年卖仔猪的收入有3万元,另外蜂蜜有1万元收入,还有散养的鸡鸭可收入3000元左右。

  2005年,田景楼用养猪、养蜂的收入,在公路边修建起两楼一底的水泥楼房。房屋修建后,黔江区残联按政策兑现给田景楼1万元,作为房屋的风貌改造。

  田景楼家有7亩多责任田,不仅离家较远,还是低产田,如果耕种倒贴活路钱,不耕种又觉得荒着可惜。2018年4月,田景楼了解到相邻的金塘村,有村民养殖泥鳅和小龙虾,他便骑着机动三轮车前去打探情况,产生了利用低产田养泥鳅和小龙虾的想法。得到对方的大力支持后,田景楼当时更与金塘村种养股份合作社签订了泥鳅和小龙虾的养殖回收协议,回家将7亩稻田辅以基础建设,于5月份购买泥鳅种苗4万尾、虾苗60斤投放在稻田里喂养。

  “除了乡科协和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上门指导养殖技术外,我空闲时还会通过手机、电视学习,区农委举办的泥鳅和小龙虾技术培训我也按时参加,为后期养殖打牢基础。”田景楼说。

  目前,田景楼的泥鳅和小龙虾开始打捞,按协议价,泥鳅20元1斤,小龙虾30元1斤,除去养殖期间的耗损,预计今年收入3万元,是他以前种稻谷的5倍收入。

  田景楼还力争从多个渠道学好养殖泥鳅和小龙虾的技术,壮大养殖规模。他打算明年自己育苗饲养,只要辖区及周边的残疾家庭和贫困户愿意养殖的,他承诺提供种苗,上门免费教技术,还帮忙找销路,让他们获得较高的收入。田景楼说,“只有做好这些服务工作,老百姓没有后顾之忧,才有信心跟着我一起干!”

  (记者 李诗素 实习生 李垚 文/图)

编辑:陈庆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