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的力量|杨大可回乡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故事

  在希望的田野上点燃未来

  ——杨大可回乡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故事

  6月24日,渝北区乌牛村,杨大可正在仙桃李基地中给种植户讲解仙桃李的管护知识。记者 齐岚森 摄

  开栏的话

  不忘初心再出发,牢记使命勇担当。今年6月开始,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大幕开启。当前,重庆正扎实开展第一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更好发挥榜样的力量,重庆日报即日起开设“先锋的力量”专栏,报道一批奋斗在我市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引导全市社会各界向这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先进典型学习,汇聚起全市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磅礴力量,推动重庆各项事业奋力前行。

  6月24日早上7点,天晴朗伴微风。渝北区古路镇乌牛村的仙桃李基地中,一个带着眼镜的男子在挂满果实的树下忙碌着。只见他一会掀掀树枝,查看果子的长势;一会翻翻土地,检查有无虫害,神情专注。

  他叫杨大可,是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也是“2006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

  杨大可的故事并没有曲折离奇、荡气回肠,甚至有些简单:大学毕业后,他放弃在城市的高薪职业,回到家乡云阳县无量村,当起了职业农民,经过20年的努力,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带领乡亲共同致富,改变了无量村从前落后衰败的状况。如今,他和五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又在渝北区乌牛村开始了乡村振兴的新实践。

  然而,他的故事细细体会,却能让人深刻感受到一位党员20年来不变的初心和坚守。杨大可说:“带领乡亲们致富奔小康的同时守护好家乡的绿水青山,就是我一辈子的初心和使命,我将为之奋斗一生。”

  20年前的决定——

  回乡当农民

  上世纪末,云阳北部的无量山贫穷落后,家长常教育孩子说,要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去城里工作,再也不要回到穷山沟。

  从小勤奋好学的杨大可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四川的大学,走出了大山。

  当所有人都觉得杨大可“鲤鱼跃龙门”,从此结束山沟沟里的苦日子时,这个聪明的孩子却做了个“笨决定”——放弃在成都找到的高薪工作,带着女友回到了老家无量村种梨树,当农民。

  “我爸气得不愿和我说话,我拿实习挣的1000多元钱给他买了块手表,他也不搭理我。”杨大可笑着回忆,当初所有人都不理解自己,包括最亲的父亲,但他心里却很坚定:当农民不是什么丢人的事,自己有信心能带领村里的乡亲们一起致富。

  这股自信可不是空口说大话。在成都学习的几年时间,杨大可见识了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迅猛之势。“和我们传统单一的种植水果不同,在成都的乡村,果树开花可以带来旅游收益,果树结果还有经济收益,这不正是我们可以借鉴学习的地方吗?”

  带着思考回到无量村的杨大可,没有盲目的大搞产业,而是花了几个月考察调研,找到了现有产品的缺陷。“最重要的是,现有的梨树品种不好,果实保质期太短,根本无法外销。”作为一个家里四代人都种植梨树,对梨树相当了解的人,杨大可深知,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无量山的梨子走不出这大山。

  在做了大量功课后,杨大可决定将原来近5000株的黄花梨通过嫁接技术全部变成大果水晶梨。“水晶梨品质更好,存放期更长,给外销提供了保障。”

  2000年,杨大可花了4个月完成梨树嫁接。2001年,梨树首次挂果200斤,品质一流,广受欢迎,全家人吃下定心丸。

  2002年,杨大可迎来了收获的秋天。

  “我终于掘到了回乡后的第一桶金,喜获丰收,3万斤水晶梨带来了几万元的收入。”杨大可说,水晶梨供不应求,批发商开着卡车来园区收水果,根本不愁销路。“我爸也终于相信了我的话,只要走对路,在农村一样大有可为。”

  相信杨大可的不仅有父亲,还有无量村众多村民。有知识、有技术、有经验的杨大可,没有忘记无量村的父老乡亲。他创建了云阳县大果水晶梨专业合作社,采取包果苗、包技术、包回收和签订合作协议的形式,动员乡亲们加入。

  “经过近20年的发展,现在合作社有社员近500户,其中,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有70多户,有的家庭年收入甚至超过了30万元。”杨大可说。

  20年后的坚持——

  带动青年到农村干事创业

  无量村的水晶梨产业走上了正轨,但杨大可却没有闲下来。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我市迅速组建了“在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报告团,杨大可便是6位宣讲人之一。

  报告团成员个个身怀绝技,有专门搞生态农业的,有探索乡村旅游的,有擅长品牌营销的。“报告团走过全市很多区县,开展了33场巡回报告会,把我们的故事宣讲出去,激励了一批热血青年回到家乡干事创业。”

  当好乡村振兴的宣传员固然重要,但做乡村振兴的实践家更有意义。

  行动是最好的语言。2018年,在报告团结束巡讲后,成员们接到渝北区乌牛村党总支书记阙兴国的“求救”电话,“2018年,乌牛村仙桃李产量猛增,一时出现了销售难。我们差销路、差技术、差专业管理团队、差品牌运作,如果今年销售再遇‘滑铁卢’,怕村民都不肯再干了!”

  了解情况后,杨大可与报告团的其他五名成员一起来到乌牛村,开始了一场乡村振兴的新实践。

  “阙书记跟我们一行人介绍,乌牛村种植的仙桃李是当地的特色品牌。2018年,乌牛村有500亩仙桃李投产,产量30多万斤,但最终只卖出12万斤。2019年,全村800亩仙桃李将全面投产,产量达50余万斤。如果采摘人员短缺、销售渠道不畅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村民发展产业的信心将会受到极大伤害。”杨大可等人在考察乌牛村之后发现,作为全市5个“三变改革”的示范村之一,乌牛村无论是在产业发展还是政策扶持等方面都有很大优势。六个人当即表示,各展所长,计划通过1-2年时间将乌牛村的李子生意做大做强!

  “我们作了分工,我负责种植、晏洲负责乡村旅游、简义相负责农产品深加工、彭阳负责品牌建设、张雪负责文案与电商销售,严克美负责群众关系协调与政策咨询。”杨大可介绍,自去年11月决定打造乌牛村到现在,他就在乌牛村的老村委会驻扎下来,期间只回过家3次。

  “销售渠道不畅通的症结很快被找到,仙桃李是单品、单季、单产,从成熟到销售只有15天时间,过了15天果子就烂了,传统的销售手段根本无法适应。今年仙桃李的成熟期在7月10日左右,一定要提前扩宽销售通道,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杨大可说。

  为此,张雪专门为乌牛仙桃李搭建起了网上销售平台,并通过自己在荣昌创办的专门推介农产品的“在村头”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今年仙桃李还未成熟,就已收获300多万元的订单。

  让村民们高兴的事情还不少——

  以往,李园落果直接烂在土里。今年,杨大可主动把60%的果子摘下来,做成酸梅当馈赠礼品,为乡村旅游项目作准备。

  接下来,李园还要引进水肥药一体化设施进行精准化管理,采用App控制温度、保持湿度、防止杂草等,同时控制化肥使用,施用有机肥,用诱捕器捕杀害虫,村民们的劳动强度也会大幅度降低。

  在杨大可等人的带领下,不到3个月,村里就完成了750亩地的缓坡改造,种上了大可水晶梨、蒙娜丽莎李等20余个品种的果树50000余株,实现了“四季有李”。同时,新建了100亩农业大棚,种了可以同时结李、桃、杏的10000多盆果树盆景。

  “希望通过在乌牛村的实践,为乡村振兴摸索出一条有预期、可复制、能推广的机制和路径来,把乌牛村打造成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引导、吸引、带动各类青年人才到农村基层干事创业。”杨大可说。

  永远不变的初心——

  守护绿水青山

  当前我市正高标准高质量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作为一名党员,杨大可的初心是什么?使命又是什么?

  “在报告团巡讲期间,我收到了很多创业青年的来电,有的是向我诉说创业的惶恐,有的找我取经。只要是想回家乡干一番事业的,无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我都力所能及地提供帮助。”杨大可说,从去年到现在至少有10个创业青年在报告团成员共同帮助下,做出了一番成绩。

  “我现在还兼任团市委副书记,重要任务是联系好、服务好青年。我认为青年在脱贫攻坚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要把他们凝聚起来,为乡村振兴做贡献。”带着这样一个信念,在团市委召开的直属机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集中学习“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杨大可做了一场生动的宣讲。

  宣讲材料整整18页近1万字,杨大可进行了反复的修改,里面讲述了他如何带领无量村村民和乌牛村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讲述了他为何坚守乡村的不变初心,阐明了他坚持绿色发展的决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爷爷曾说,‘你对一棵树好,它就会给你回报’。我认为,如今当职业农民也是‘金饭碗’。因为,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就掌握在有知识、有本领、有担当的年轻人手里,只要你愿意,希望的田野上一定会点燃你灿烂的未来!”

编辑:陈庆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