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应华:扶贫路上的“单车书记”

  “距离远”、“路况差”“穷山恶水”,一说起黎水镇,这些词汇总是会不自觉出现这脑海。借道湖北省的最近距离距黔江城区超过60公里,辖区6个村(居)中有4个都是贫困村,其中黄泥村为深度贫困村。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后,黔江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派驻帮扶部门、落实帮扶人员实施对口帮扶,黎水镇和黔江区所有的乡镇一样,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黔江正阳工业园区经济运行部工作人员潘应华,正是在这个时候被派驻黎水镇黄泥村担任扶贫第一书记,他用一年的时间骑着单车走访了全村811户村民,见证了这个区级深度贫困村一步步走在脱贫的路上。

潘应华在扶贫路上

  巍巍皇后寨,悠悠黎水河。微风不燥,阳光正好,日前,记者来到黎水镇黄泥村,感受脱贫攻坚给黄泥村民带来的新面貌。

  “潘书记,你看我今年这个蚕桑长得好好。”

  “潘书记,我们今年这个小龙虾养殖很成功啊!”

  夏日当空,潘应华骑着他的电动自行车又走村窜户去了。明晃晃的太阳照得潘应华的脸黝黑发亮,他的耳朵不太好,路过农忙的村民时,他们都扯开嗓门大声地和潘书记打招呼。告诉他,桑叶长得好,蚕子长得好,龙虾卖得好……一连串的好消息与潘书记分享。这时候,潘应华总是一只脚点地,把车停下来,笑着回答他们:“那就好,那就好。”

  潘应华,男,今年56岁,皮肤黝黑,不善言辞,憨态可掬。2017年底,潘应华从正阳工业园区来到黄泥村担任扶贫第一书记,潘应华不会开车,从黔江城区经小南海到黎水镇,60余公里,每周一,潘应华都准时到车站坐客车到黄泥村,每周五,又乘客车返城。一晃,一年半已过。

  初到黎水镇,潘应华并没有被这里的穷困所吓到,而是被这里优美的风景,清新的空气所吸引。“我以前在白石乡也扶贫过,所以我有心里准备。但是一到黎水镇,我觉得这里的环境真的是太好了,空气也很好,除了远点,我都很喜欢。”潘应华说。

  黄泥村是黔江区区级深度贫困村,有7个居民小组811户2450人,其中80户326人是建卡贫困户,目前还有7户24人未脱贫。黄泥村地广人稀,居住分散,潘应华不会开车,也不会骑摩托车,要走村窜户,一两天还行,但长期下来,让年过五旬的他有些力不从心。于是,潘应华自己出资,买了一辆电动自行车。“车是在网上买的,3000块左右,有车了,走哪里都方便了,将算骑远了,没得电了,还可以用脚踏,非常方便。”潘应华向记者说着他自行车的好处,“黄泥村800多户,到他们家里去了解情况,全是我骑着车一户户走过来的。”

  到了黄泥村后,潘应华通过走访村民、贫困户,摸清了村里的大致情况,他觉得,还是要发展产业,才能够让村民们稳定增收脱贫。于是,潘应华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政策支持,正阳工业园区出资30余万元产业扶持资金,在黄泥村发展了辣椒、南瓜、蚕桑等产业。“去年辣椒发展了50亩,南瓜50亩。油茶200亩,今年准备发展辣椒200亩,蚕桑200亩。”潘应华说,“今年,我们还有一个返乡创业的养殖小龙虾,搞了120亩,已经成功上市了,情况还很不错。”

  “潘书记对我们返乡创业的很支持,从我们流转土地开始就帮忙给我们协调,后来又给我们介绍工人,过路上下看到了也会经常关心我们产业的情况。”黄泥村小龙虾基地负责人曾应策告诉记者,“潘书记为人很朴实,还很害羞,一点也不像当干部的,跟我们像一家人。”

  为了确保让贫困户与全国人民一起迈入小康社会,今年,黄泥村剩余的7户未脱贫户将要全部脱贫。这让潘应华的肩上又压了一幅重担。匆忙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潘应华又踏上单车,赶往下一户村民家中。

  “任务重,压力大。但必须迎难而上。”潘应华说,他正在积极向上申请,对未脱贫户中住房有问题的按政策给予扶持,同时,帮扶单位也会进一步给予资金扶持。我相信,这工业园区和黎水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我们一定能够如期完成任务。

  (记者 王仿 文/图)

编辑:陈庆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