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扶贫人】高成奎:扶贫路上坚守前行

  1996年,高成奎27岁,组织安排他到金溪乡电厂村(现金溪镇金溪社区)扶贫,成为“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最美扶贫人之一;2015年,高成奎46岁,再次来到金溪社区,继续坚守在扶贫路上。

  脱贫攻坚,成为他和这片土地及生活在这里的困难群众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他和他们有缘,亦有情。

  真情帮扶

  产业发展强基础

  2019年4月3日,金溪镇赶集日。高成奎早早地来到了扶贫工作队所在的办公室,整理文件的间隙,还特意烧了一壶茶水。他说:“黔江的老百姓喜欢喝茶,乍暖还寒的,得给来办事的群众提前备一壶热茶。”

  5平方米左右的办公室,两个简易书柜,一张办公桌,柜子里、桌子上除了放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当代党员》等书籍,全部是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资料和文件。他说,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思想上与时俱进,行动上走深走实。

  “哥,你才早哟。”“赶场天,要早点才行。你坐会儿,我给你倒杯水喝。”

  “高书记,我问下我屋门前那条路哪时修哟?”“快了快了,已经规划了。”

  “老人家,您们有什么事?”“我就是来问下我们那个养老保险的事。”

  群众陆陆续续来了一波又一波,年长一些的,叫他“高书记”,年轻一些的,叫他哥。有来询问办事儿的,也有来找他坐一坐、聊一聊的。每一个进门的群众,都能喝上一杯热茶,满意而归。他自己,还没来得及喝上一口。

  等到办公室再没有群众来,高成奎提着一个大大的公文包出门,和第一书记时杰一起下村,走访群众。

  在街角的十字路口,有一个鱼摊。两个大盆里的鱼苗黑压压地挤作一团,放水里的氧气管咕隆咕隆冒着泡。摊主杨胜雨坐在凳子上,不吆喝也不叫卖,旁边的纸板上歪歪斜斜写着“卖鱼苗”三个字。“佛系”卖鱼家的生意也还不错,他远远看见高成奎,站起来,激动得大喊“高书记”。

  “我现在不是驻村工作队的第一书记,是副队长。”高成奎解释说。2015年,黔江区政府办安排他到金溪镇参加扶贫,于2016年至2017年任驻村工作队的第一书记。2017年9月至今,市卫健委扶贫集团成员单位市体育局派时杰任第一书记,区政府办高成奎任副队长。扶贫职务有变,但工作任务未变。群众对他的称呼和信任也未变。

  杨胜雨说,在老百姓心中和口中,金溪社区有两个好“书记”,一个是与时间赛跑,脚下沾有多少泥,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的第一书记时杰;另一个就是20年前、20年后两次驻村,坚守在扶贫一线的高成奎。

  高成奎和杨胜雨站在街角,熟络地拉家常。聊他家养牛场、鱼塘的产业发展情况,谈他家带动困难群众种植牧草、解决群众就业情况等。在得知杨胜雨家去年养牛收入50余万元,带动周围群众近30户增收时。高成奎很高兴,他说:“谢谢你两口子,不仅自己把产业做好了,还帮助了周围群众脱贫增收。”

  “不不不,是我们家要感谢党,感谢驻村工作队。”杨胜雨说,自己最应该感谢的是党的好政策,是扶贫工作队的真心帮扶。

  2014年,在新疆漂泊多年的杨胜雨返乡创业,养鸡,缺技术,家里的积蓄全折本,两个孩子也还在上学,因学致贫。2015年,杨胜雨家还未从创业失败的挫折中走出来,心灰意冷。高成奎和驻村工作队的队员们上门服务,讲政策、办贷款、送技术培训,帮助他家重拾信心,发展了养牛产业,当年增收当年脱贫。

  “高书记还帮忙协调给我家的养殖场安了电、修了沼气池,产业基础有保障。”杨胜雨说,产业发展好了,致富信心也更足,打算将养牛场发展成200头的规模,带动更多群众增收。

  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是关键。截至目前,金溪社区新建养牛场3个,流转土地1600余亩栽植牧草和发展草场,原来200头的规模扩大到了1000头;发展蜜本南瓜600亩、花生300亩;新栽蚕桑1320余亩、特色水果550亩;为壮大集体经济,驻村工作队还争取到80万元资金,以集体名义购买肉牛让养牛大户代工喂养,每年可为集体创收达8万元。

  扶贫扶智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扶贫必扶智。让困难群众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2015年,再次来到金溪社区扶贫。高成奎和1996年来此地扶贫时一样,有思路、有信心、有举措,干劲十足。

  通过深入走访调研,他清楚这个“三沟四岭八面坡”的村子本身的症结所在,自然条件“先天不足”,基础落后、产业薄弱;群众固执已久的传统思想观念难以转化,“后天有欠缺”。

  当他和驻村工作队的队员们花了近两个月时间,跑遍了村子里的山山水水、犄角旮旯时,第一书记时杰的脚肿得像个馒头,不得不改骑摩托车。时杰比他年纪小,对他,亦师亦友,很尊敬。他们商量着,群众要脱贫,不仅要改善基础设施,发展农业产业,还要扶智。

  已脱贫户秦康家住在金溪街上,家里有两个孩子上大学。高成奎和驻村工作队的队员们时常到他家,关心孩子的学业。

  和杨胜雨聊完,时杰、高成奎一行直奔他家。拉了张板凳,坐下来,算增收账、聊未来发展,氛围浓烈。

  秦康家曾因病因学致贫。看病有医疗扶持资金,孩子上学享受了教育扶贫政策。同时,高成奎还联系了企业长期资助他家两个孩子的学业,每年4000元,直到孩子们学业完成。

  “几年前,我因病意志消沉;孩子上学的学费一筹莫展。是驻村工作队的真心帮扶,让我家重新步上正轨,孩子们也很争气,都考上了理想的大学。真的非常感谢他们。”秦康感慨地说。他对驻村工作队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现如今,秦康不仅成为了村里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管理者之一,而且还在公益性岗位上从事保洁工作,家庭收入有保障;两个孩子都立志大学毕业后回到黔江工作,为家乡发展作贡献。

  在金溪社区,如秦康家一样通过智力扶贫,激发内生动力的群众还有很多。朱启陶家原本因为家贫打算辍学的孙女,在驻村工作队的劝说和帮助下,学业继续,有了新希望;张超家的孩子上学有教育政策帮扶,还有企业资助;张忠品的女儿读高中,成绩优异,驻村工作队不仅找了企业资助他家,而且还送去了课外书籍。

  高成奎说,4年来,驻村工作队投入和引进资金15万余元进行智力帮扶。2016年8月,区政府办筹集资金3万元,资助了全社区12名贫困大学生;2017年4月、6月,联系爱心企业资助31名贫困学生,长期资助16名困难学生上学,并为金溪中心校捐赠书籍和体育用品等;联系了爱心人士对3名在读高中生进行长期资助直至学业完成。

  驻村工作队在重视教育扶贫的同时,还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讲好“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我的创业故事”、开好群众院坝会等,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转变群众思想观念,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干事创业激情高涨。

  在流转土地,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规模化发展经果林、蚕桑等产业时,村民们从最初的忐忑不安,担心收入保障、担心土地未划边划界利益受损等到主动参与、支持产业发展,前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思想和行动上的转变,50多岁的张某是最特殊、也最典型的一个。50多岁的张某曾因频繁偷鸡,待在拘留所和监狱里的时间比在家还长。

  2017年,张某刑满释放,驻村工作队到他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发展了养鸡产业,还有人为他张罗了一门亲事。现如今,张某家的房屋整改一新,收入也有了保障,好日子蒸蒸日上。

  “还有5户未脱贫,今年肯定能脱贫。”高成奎说,截至目前,金溪社区92户371人建卡贫困户已脱贫87户354人。

  补齐短板

  乡村振兴正当时

  好山好水好风光,乡村振兴正当时。

  金溪社区辖11个组,11.79平方公里。20年前,高成奎用脚步丈量了这片土地,跋山涉水,给村民们讲政策、送肥料、送物资,村子里老一辈群众都认识他,对他评价很高。20年后,高成奎再次来到这个村子,基础设施较之前有改善,但仍然是制约全村发展的“短板”。

  “最难走的路是7组的‘鸡爬坎’,意思是鸡都不容易扒上去。”高成奎和时杰聊到社区的基础设施时,不约而同地谈到了7组的“鸡爬坎”。

  金溪社区的阡陌交通,纵横交错,弯弯拐拐、盘旋于山间。最边远的“鸡爬坎”,也通了水泥路。

  詹永龙,既是区政府办派驻到金溪社区驻村工作队的队员,也是工作队的“活地图”。村子里已建成的村道路、在建的村道路,哪些路好走、哪些路能超近道,他的心中,有一幅图。这幅图,已走过了无数遍。

  4月3日下午,再次沿着这幅图,驻村工作队的队员们依次看望了贫困户孙文许、张吉茂,关心关怀他们家的生产生活;到养牛大户孙章文家看产业发展情况,商议代工喂养,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具体事宜;走访了赶集回家的杨胜雨,认认真真听他关于产业发展的意见建议;顺道也看了6组、7组的牧草长势,了解今年的种植情况……队员们一路上的所看所听所议,都围绕着“脱贫攻坚”这个主题。

  “严格按照解决‘八难’、实现‘八有’的脱贫标准,合理规划、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高成奎说。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驻村工作队苦干实干,大力开展基础设施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消费扶贫和就业扶贫,金溪社区公路、饮水、用电、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产业路建设等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截至目前,全社区新修近60公里的产业路,20多公里人行便道,拓宽1条主干道,实现了村村通、组组通、院院通,社区群众全部喝上干净放心的饮用水,有近100户的老旧农房进行改造或新建。同时,驻村工作队还参与创立了金溪护工、金溪农场、金溪被服“三金”品牌和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利民、便民、惠民,长效可持续发展。

  “要感谢党,感谢驻村工作队。真的是为全村群众办了好事和实事。”已脱贫的困难老党员孙文许不仅带头发展了猕猴桃产业,还将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堆放在墙角的农具,也整理得井井有条。他说,村里的基础设施改善了,村民们也很珍惜现在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自觉主动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为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

  (记者 周艳红 文/图)

编辑:陈庆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