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春走基层
生态美 产业兴 百姓富 喜看黔江乡村新变化

  初春的黔江乡村,农户们纷纷走出家门,一头扎进“产业窝”里。近日,记者在濯水镇双龙村四组一片桑园里看到,村民们正给桑树修剪枝条,清理蚕桑地里的辣椒枝,为下一季蔬菜套种作准备。无独有偶,在石会镇武陵社区,数百亩新桑园地里,桑农们热火朝天地忙着培土、栽苗。蚕桑技术员也来到现场,手把手给村民指导新栽桑需要注意的要领。

  村民们纷纷走出家门投身乡村产业发展,只是黔江区乡村新变化的场景之一。乡村实现新变化,得益于党委、政府好的政策、新的思路。近年来,黔江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乡村。依托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打好脱贫攻坚战、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河长制”、大力发展山地特色效益农业(立体农业)的有效推进与实施,乡村发展迎来新希望、新机遇,踏上新征程、有了新变化,努力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立体农业

生态美 乡村美如画

  冬到乡村,美在农家。

  阿蓬江,是黔江人民的母亲河。沿线层林尽染、碧水如烟,独具特色的民居点缀其间,别有一番韵味。位于阿蓬江畔的冯家街道寨子社区,是黔江区打造的市级综合试验示范社区之一。社区居民谢仕发说:“自从实行河长制以来,河水更清了,河岸更美了。”

  中塘乡兴泉社区是黔江区首个打造的市级综合试验示范社区。在社区新规划的黄泥田大院里,记者看到,一排排白色楼房依山而建窗明几净,每家每户的院坝干净整洁、花开正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风尚等公共文化宣传标语在大院里随处可见。

  兴泉社区负责人介绍,示范村建设正如火如荼。社区将突出“花果田园、美丽兴泉”建设主题,有序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努力建成渝东南民族地区集聚提升型乡村振兴示范标杆。

乡村文化墙

  美丽乡村阿蓬江镇柒坨村位于大山深处,处处皆景——村道即景、产业即景、生态即景。柒坨村2组张家院子的村民们纷纷说起村里生活环境的变化,十分高兴:“现在农村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生活品质越来越高。”

  记者看到,柒坨村境内硬化的乡村公路纵横交错,村民出行实现了“脚不粘泥”,群众都用上了白花花的自来水。

  “全村在环境整治中已投入资金近1000万元。”柒坨村负责人告诉记者,柒坨美景一度“养在深闺人未识”,但随着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工作的纵深推进,该村摘掉了贫困村帽子,实现全村人畜饮水安全、电网改造全覆盖。如今,柒坨已走出“深闺”,把它的“美”展现在世人面前。

水田羊肚菌大棚基地

  黔江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建设,加速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乡村。以发展农村经济、改善人居环境、传承生态文化、培育文明乡风为重要途径,全力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美丽乡村”。通过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有效治理了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养殖场污染等问题。

  记者了解到,2018年,黔江区成功申创全市乡村振兴战略综合试验示范区,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20个,行政村生活垃圾治理率达95.7%,顺利通过国家检查验收;实施“农村四好公路”640公里,通组公路提前实现通达100%、通畅80%;巩固提升6.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森林覆盖率达65%;清洁能源惠民工程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

产业兴 发展更持续

  产业发展得好不好,是乡村实现新变化、新发展的关键。乡村要斩断穷根,还得转变发展思路,变“输血”为“造血”。

  年前,在城西街道关云村的田间地头里,村民们在村党支部书记刘宗华等干部的带领下,对刚入股油茶产业的500亩土地进行确权。关云村是城西街道8个村社区中唯一的深度贫困村,该村位于黔江城市饮用水源地洞塘水库上游区域,不适宜发展养殖业。关云村要实现发展,是摆在城西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于是,村里的“牛人”刘宗华“走马上任”。

十三寨民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然不能搞‘水文章’,就念好‘山字经’。”刘宗华上任后,琢磨着村里的产业发展,便带着村里的干部,到周边乡镇(区县)进行产业考察。经过多番论证后,关云村以“公司+集体+农户”的方式,转变土地流转方式,实施股份分红,农户以土地入股,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业主发展油茶产业,计划规划种植油茶3000亩。待油茶实现收益后,分红业主占51%、农户占40%、村集体占9%。

  思路开了,产业活了。刘宗华告诉记者,油茶投产前,业主方每年将给农户每亩土地100元,这样一来,农户在待产期也能够有收入。更为重要的是,9%的分红也会让村集体经济活跃起来。投产后,村级集体经济可实现年收入20万元以上。

  山区农民如何致富?黔江打出“组合牌”。利用良好的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立体农业,完善自身“造血”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石家镇是黔江区最为偏远的乡镇之一。去年,当地依托成规模的梯田和自然山泉水,在不破坏基本农田面貌和功能的基础上,分别在2个村建设上千亩特色生态水产养殖基地,投放小龙虾和鱼苗进行立体养殖,带动当地农户参与生态产业,实现增收。

  如今,黔江区立体农业遍地开花。在全区30个乡镇街道共建成山地立体农业基地5.08万亩。

  2018年,全区土地流转率45%,粮经比55:45。蚕茧产量连续8年居全市第一,连续11年获“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称号,成为全国首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区;“山韵黔江”农产品品牌享誉武陵山区。

百姓富 生活更精彩

  “今年他家终于翻梢了!”在黔江方言里,“翻梢”的意思是“打了翻身仗”。正阳街道桐坪社区二组贫困户雷礼平家年初杀了年猪,宴请左邻右舍邻居来家里吃泡汤时,大家开了这样的玩笑话。

  原来,去年6月,雷礼平家利用政府帮扶的2000元产业发展金,购买了2头仔猪喂养。年底时,他家卖了一头肥猪将近3000元,喂养的土鸡(蛋)卖了6000多元,加上农作物折合成钱,有2万元的收入。雷礼平说,全靠党委、政府政策好,帮助我发展产业,单靠自己打拼,年底我家也没得年猪啊!

  “通过土地入股带来的年终分红,既发展了产业,又增加了收入,高兴。”小南海镇大路社区集体和133户村民,拿到了入股小南海现代特色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园的6万元分红时,十分喜悦。

  “土家族歌舞表演带动了乡村旅游,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带动了包括我在内的当地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返乡开民宿的何福,是小南海镇新建村民俗文化团和山歌文化团的团长,负责组织村民给游客表演摆手舞、年宵舞、溜溜的十三寨等土家族传统节目。他原是新建村的贫困户,也是当地山歌非遗传承人之一,随着新建村土家十三寨(国家4A景区)乡村旅游兴起,何福靠给游客表演山歌、开民宿客栈实现增收致富。

  像新建村一样,黔江区65个贫困村目前已全部“摘帽”。去年,黔江区整合涉农资金14.8亿元,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全区贫困人口已由2014年的40641人锐减至2692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8.1%降至0.88%以内。

  让老百姓过上向往的美好生活,是各地党委、政府追求的“终极目标”。一直以来,黔江区围绕“百姓富”干了不少实实在在的工作,而且干得非常漂亮。

  过去一年,黔江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顺利推进,完成“三变”改革试点。全国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区创建以优秀等次通过中长期绩效评估。统筹推进“三社”(基层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综合服务社)融合发展。

  新时代,新变化。如今,伴随美丽乡村建设,黔江乡村的面貌发生了极大变化。以前肩挑背磨是常态,如今小汽车都进了农家;以前,在原生态的吊脚楼上相互嬉戏,如今小洋楼小别墅构筑起了美丽乡村的底色;以前吊脚楼下是牛舍、猪舍,如今改厕、改灶、改房、改道等,让乡村更为干净靓丽……

  (记者 罗跃 文/图)

 

编辑:陈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