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农民打造“甜蜜”产业

黄奎养殖在树林中的蜜蜂

 

  山上茶花盛开、花间蜜蜂飞舞,这是近日呈现在记者眼前的美丽场景。平常只有在春天才能看到的画面,居然冬天还能在黔江区中塘乡胜利村九组遇见。

  “返乡农民黄奎利用周边的油茶基地养土鸡、茶花养蜜蜂,这就是近年来中塘乡打造立体农业的一个缩影。”该乡分管农业的副乡长陈正刚说。

  据了解,今年43岁的黄奎,是胜利村9组人。他参过军,退伍后在外打过工、创过业,于2015年返乡创业,利用当地的大山上生长的野生植物花卉,以及新开辟的一处油茶基地养蜜蜂。他在创业成功的同时,带领村里的父老乡亲养蜂增收。

  冬闲蜂不闲

  寻着“嗡嗡嗡”的蜜蜂声追寻,在相距油茶基地不足1里地的一片茂密的树林下面,一大片蜂箱错落有致,蜜蜂不停地在周围盘旋飞舞。

  “当下的季节,如果在农户家中养的蜜蜂,要遇到天晴的时候,偶尔看到有蜜蜂出入。我这里就大不一样了,蜜蜂一样很活跃,工蜂很少有呆在蜂箱里的,都飞到茶花地去采蜜了。”蜜蜂养殖户黄奎开心地说,就是因为这有利地势,树林下遮风避雨,不需为蜜蜂采取保暖措施。另外就是附近基地的茶花盛开在冬季,并且花期较长,每年10月下旬就陆续盛开到次年1月。

  胜利村9组是一个山大人稀的村落,每年在春秋季节之间,山上百花齐放。黄奎退伍回家后,就产生了利用山上的野生花卉园养蜜蜂的想法。2015年,机会终于来了,黄奎的大哥黄宁回到村里流转了1200多亩土地种油茶,冬季茶花开放,完全解决了蜜蜂在冬季无蜜可采的问题。

  三年出成效

  2015年5月,黄奎找到附近的4家农户,购买了4桶种蜂,一边养殖,一边摸索,期间还拜当地70多岁的何祖孪老人为师,学习传统蜜蜂日常管理和养殖技术,并结合科普书籍《养蜂实用技术》,开始了他的养蜂人生。

  “养蜜蜂,单凭别人口说的方法还不够,必须要有实体才能有实践经验。如果蜂群出现异样,就要按照教的操作方法去应对。”黄奎说,他就是靠边养边学,还学会了自己培育蜂王、自己繁殖蜜蜂技术,一年年壮大养蜂规模。

  当年9月,黄奎特地到外地购买了10桶种蜂,第二年发展到50桶,收入了4万元。第三年,黄奎的蜜蜂已发展到100桶,收入达到8万元。今年,黄奎的蜜蜂已发展到176桶,目前蜂蜜销售收入已达13万元。

  “养蜂的成本不是很高,如靠传统的养蜂方法,除了请木匠做蜂桶的成本,基本上不需要啥投入,只不过发展比较缓慢,效益要低得多。”黄奎说,要想把养蜂产业做大做强,必须要结合现代的养蜂技术,减少蜜蜂自制蜂巢的工序,使蜜蜂繁殖更多,酿蜜更快。

  带乡亲致富

  “我养蜂也养几十年了,总是没养上10桶蜂。在黄奎的帮助下,他教会我提前给蜂群分桶,减少蜂群的逃跑,今年终于发展到30桶蜜蜂了。”提起养蜜蜂,该村9组黄昌楼老人总结出了养蜂经验。

  黄昌楼今年70岁,是村里的留守老人,也是村里的建卡贫困户。他平常在家要照顾患有精神病的老伴,两个儿子常年在外务工。他养蜂40多年,一直靠野外飞来的蜂群,若在屋子附近就招进蜂桶。要是蜂群分桶,他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跑掉。

  黄昌楼看到黄奎养蜂有经验,为了减轻孩子们的负担,在家跟着黄奎学养蜂技术,今年他家卖蜂蜜的收入有1万余元。

  村民陈光黔,30出头还没有成家,父亲多病,母亲为残疾人,属贫困家庭。陈光黔因家里父母需要照顾,他不能外出务工。平常种庄稼的肥料钱,就靠喂肥猪,家里零星开支,靠5桶蜜蜂来解决。

  陈光黔也有土法养蜂经验,后来通过黄奎传授养蜂新技术后,现在已发展到40桶蜜蜂,今年卖蜂蜜的收入达到3万多元。

  在黄奎的引领下,截至目前,该村的养蜂户已达到42户,蜜蜂已发展到500多桶。黄奎为了壮大全村养殖规模,还动员村民在自家房前屋后多种植四季花果,为蜜蜂提供蜜源,以增加各自家庭的收入。

  (记者 李诗素 文/图)

编辑:编辑1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