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亲情营销”背后的猫腻

  ◆黄英

  据媒体报道,近日,上海市民柴女士在清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一屋子的保健品,很多还没有拆封。原来老人把自己的养老钱十多万都搭了进去,节衣缩食买了这些保健品。现实中,老人乱买保健品,甚至上当受骗的现象,时有出现。

  近年来,国家对保健品市场严厉监管,打击力度相当大,但为何花重金购买保健品的还有人在?保健品到底有着怎样的“魔力”,竟让众多“历经沧桑、阅历丰富”的老年人购买?笔者走访得知,其中也不乏一些正规的保健品商家,卖着良心产品。但也有一些打着各种幌子销售保健品的,大体上有“四大套路”,分别是:“免费赠礼”作饵、“健康专场”洗脑、“专家义诊”推销、“亲情营销”维系。

  “免费赠礼”作饵是保健品销售“连环计”的开端。一些保健品销售商,利用老年人爱节约的特点,用鸡蛋、挂面等价格低廉的“免费礼物”吸引老年人,为老年人组织活动,以此搜集他们的信息,建立初步信任关系。“健康专场”洗脑则是抓住老年人体弱多病、关注健康的“痛点”,通过讲座、会议等形式组织专场活动,美其名曰是为老年人宣讲健康知识、普及养生理念等,实际上最终目的是推销保健品。

  尤其是一些所谓的亲情营销更为厉害,看两个小事例就可知。老徐的老伴被“讲座”和兑现的承诺吸引,不顾老徐的反对,执意要取钱买产品。老徐以离婚相威胁,老伴才未上当。还有更甚的,80多岁的宋女士不让老伴参加活动,结果被老伴拉去之后,连自己也上当了。总结上当的原因,一是他们太会说话了,二是他们太敢做了,当面在地上嗑响头,你能不信吗?

  如何劝阻年迈的父母不上当?有消协人士表示,单纯的呼吁老人提高警惕,不要上当,效果并不好。子女应该多给老人一些关心,多去陪伴老人,及时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如果发现老人有此类想法,劝说时应该讲究方式方法。子女多陪伴老人是一种方法,劝说老人时也应该讲究方式方法,这样的道理、提倡并没有错。然而,要让子女的陪伴和保健品的营销PK,结果常常会是无力的。子女们都有自己的工作,也有一定的社交,所以陪伴父母的时间必然是有限的。对于保健品营销者来说,他们的“工作”和“职业”却就是陪老人。业余和专业的打擂中,谁输谁赢,已经一目了然。陪伴上如此,劝说上也是如此。保健品营销者,每天琢磨的就是这样的事儿,甚至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团队”。在这个讲求合作的年代,单枪匹马的子女要想凭一己之力,战胜一个不断“改进”的职业团体,胜算渺茫。不仅如此,为保健品营销站台的,还有老人爱占小便宜的心理。领个杯子,发两个鸡蛋,老人们不仅有了消遣的地方,还在受人“尊敬”中有了获得感。这种获得感,并不是子女们的“孝敬”所能比拟的。殊不知,正是这掉下来的“馅饼”,逐渐把老人的头脑砸晕。所以,套用一句俗话,子女敌不过保健品的亲情化营销,并不是子女们太弱,而是“敌人”太狡猾。

  究其根源,保健品“坑老”骗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要解决被骗的问题,需谋求形成合力。首先,加强市场监管,需各监管部门合力执法,扫除保健品市场乱象。其次,老年人自身应加强自我防范意识,树立对保健品的科学认识,理性选择保健品,通过正规途径购买,认准国家批准的保健食品“小蓝帽”标志,不要选择流动的未注册公司的产品。

  此外,在多一些时间陪父母的前提下,及时举报,可为釜底抽薪之策。消协人士表示:这些活动往往是流动的,如果没人举报是很难发现的。因此,主动举报这类营销陷阱,让父母面对真相,或许是不错的方法!

编辑:陈庆
    网络新闻部:023-79310379 广告联系:13983562888 技术:023-79310379
    网络新闻部QQ 250602167 点此给我发消息 广告联系QQ:37771497 点此给我发消息 技术QQ:9663649 点此给我发消息
    武陵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邮编:409099 Copyright © 2004-2017 wl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1002633号-1  《互联网出版物许可证》(证件号:新出网证[渝]字013号) 重庆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232016003

渝公网安备 50011402500016号